鉴物于肇,赏士于穷
唐人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书》日:“鉴物于肇不于成,赏士于穷不于达。”它要求人们洞察问题应在其起始,而不在其终结;赏识士人当在其困厄,而不在其显达。道理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决非易事。《汉书·霍光传》所收的一则“曲突徙薪”的民间故事值得后人借鉴。
一家人烟囱很直,旁边又推着柴禾。好心人劝其把烟囱改,将柴禾搬掉,不然容易引起火灾,建议未被采纳。不久果然发生火灾,左邻右舍纷纷赶来救火,一个个被烧得焦头烂额,才将大火扑灭。事后,屋主杀牛买洒,酬谢救火邻人,唯独未请当初劝其“曲突徙薪”的那个人。有人批评屋主:“假若当初听取那个人的意见,不必花钱杀牛买洒,终究不会发生火灾。如今论功行赏,怎么能“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故事的寓意似有明、暗两点:明者是提醒人们凡事都须防微杜渐,力求将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暗者是以反馈论的原理讲,一项决策未经实践检验前,最好多进点“负反馈”,少进点“正反馈”,这样才能产生补偏救弊的积极效应。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学费”交得够多了。某种错误决策下来,总是叫好者居多,明辨者为少。而前者往往被尊为“上客”,频频升迁;后者却绝其“恩泽”,投闲置散。其后果,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例如五十年代对马寅初先生人口论学说的错误批判,至今兀自“补牢”不及。尽管如此,凡是有责任感的先知们,只要攸关国计民生之事,即使“无恩泽”,也应规劝为政者“曲突徙薪”。何必待大祸临头,被烧得“焦头烂额”,再去充当劳民伤财的“上客”!古人所强调的“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葛洪《抱朴子·地真》),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