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帆之舟
在中国新诗70年的历史中,郭沫若无疑是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五四时期青年郭沫若挥洒笔墨,写成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标志着新诗的成熟与独立,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块里程碑。随后他又写下了《前矛》、《恢复》、《战声》等诗集。大胆瑰丽的想象、奇特丰富的比喻,热烈奔放的抒情和自由灵活的诗体形式,使他的早期诗歌焕发出女神 一般耀眼的光彩。
从1949年为歌颂新中国成立而作的《新华颂》开始,郭沫若写了一 系列配合中心宣传工作和紧密地为政治服务的诗歌。如《集体力量的结晶》、《史无前例的大事》、《庆亚太和会》、《记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看了〈抗美援朝〉第二部》、《访“毛泽东号”机车》、《先进生产者颂》等。这些诗歌产生了由演绎现实到图解政治的倾向。语言的标语口号倾向也很严重。
诗人用诗来反映崭新和生活,这是很自然的。但诗毕竟是诗。它不应成为生活简单直接的记录,它对现实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如果为了机械地配合政治需要,而使诗歌丧失了形象性,失去了想象比喻等基本的诗歌表达手段时,诗歌也就失去了其艺术生命力。这样的诗就好象没有风帆的船,终将搁浅在诗河的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