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斯克里亚宾

神秘的斯克里亚宾

斯克里亚宾,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1872—1915)是俄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自幼显示出音乐天赋。在莫斯科武备学校学习年代,同时跟科纽斯、兹维列夫学习钢琴,跟塔涅耶夫学作曲,并受益于拉赫玛尼诺夫的教诲。1888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萨福诺夫钢琴班和阿连斯基作曲班学习,因与阿连斯基关系不睦而中断学习作曲。1892年以获金质奖章毕业于钢琴班。曾到比利时、法国、荷兰、德国等地巡回演出,获很大声誉。1898年起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教授。1904年辞去音院职务,专门从事创作。

斯克里亚宾以新的方式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创作具有不断创新、强烈而丰富的激情、内容富于哲理性特点。他的创作扩大了音乐形象和主题范围,丰富了和声、节奏和钢琴作品结构的表现方法。他不仅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更擅长写作钢琴音乐。和拉赫玛尼诺夫同属于俄国第一批钢琴作曲家。他的钢琴音乐别具风格,自成一派,广泛运用了钢琴乐器表达感情和色彩的特性。一生共创作了222部作品,对后来作曲家有很大影响。创作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年以前)。早期创作深受肖邦、柴科夫斯基等人的影响,音乐充满浪漫色彩和幻想性,富于戏剧激情,细致入微地再现了内心世界,具有细腻的抒情性、鲜明的形象和精雅的织体。而突发性的音调、紧张的节奏与和声,则充分显示出个人创作风格。钢琴协奏曲、第三奏鸣曲均表现出炽烈的戏剧激情,这个时期主要著作还有:第一、第二钢琴奏鸣曲、玛祖卡舞曲、前奏曲、练习曲等。

第二阶段(1900—07年)。作曲家预感到1905年革命前俄国社会的动荡和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在创作中必然有所反映,体现了焦虑不安和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他在创作上不断进行探索,尤其加强了和声的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和声体系,设计出一个基于五个四度的所谓“神秘和弦”做他的和声基础。这一阶段是他创作的极盛时期。写作了许多部交响乐作品和钢琴作品。第一和第二交响曲都显示出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从森严悲惨走向光明,表现人民强大有力,终将战胜黑暗势力。第三交响曲(《神圣之诗》)是他的顶峰之作,由“斗争”、“喜悦”、“圣游”三乐章组成,表现出建树功勋,欢腾雀跃的形象。管弦乐《狂喜之诗》表现革命风暴即将来临,世界烽火一触即燃的壮丽形象。著名作品还有第四钢琴奏鸣曲、两首音诗等。

第三阶段(1907—14)。在俄国斯托雷平反动统治时期居统治地位的思潮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创作上更倾向于神秘主义、唯我主义,背离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第五钢琴奏鸣曲显示出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交响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的现代手法显得更加浓厚。晚年抱着艺术能“通神”的思想,醉心于表现神秘主义的哲学命题,认为音乐与宗教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力图创作一种“神秘剧”(未完成)。在十首钢琴奏鸣曲中自第六首起放弃了调号,调性显行模糊不清。这个时期的音乐具有了抽象性质,旋律作用减少,过份复杂地运用和弦,完全不使用大、小调,音乐语言变得极为紧张和不谐和。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极其复杂和予盾,这是那个时期各种矛盾的反映。晚年他完全陷入主观唯心论的神秘主主和唯我主义的陕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