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托与“替身作家”
“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策马渡悬崖,弯弓射明月。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这首《入川题壁》据称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写。读来确实豪气干云,石达开驰聘疆场的雄姿宛在眼前。然而这却是 一首伪托诗,是近代诗人高旭所作,大约为了让诗更具传奇性和感染力吧,发表时便署上了翼王的名字。
黑格尔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小男孩通过欣赏圆圈的美来欣赏自己的创造力量,从中得到愉快和满足。伪托者的功利观点跟小男孩有点相似,他们伪托虽然不为名利只为欣赏自己的创造结果,但却给文学研究增添了不少麻烦。据专家考证,流传至今的古籍中。伪书竟达1000多种。
这种伪托现象很近似于香港的“替身作家”。不同的是:伪托是无条件的自觉行动,“替身”则是有条件、被动的交易。“替身作家”真正是“著书都为稻粱谋”。有人写稿只为钱,名在其次,有些有名的人,名有了,专栏承包了,却无充裕时间写作品,为了维护高产的名声,便出钱买作品,伪托为自己所作,虽赔点钱,但却买来了知名度,而知名度同样可再度赚钱,照样名利双收。这样,“替身作家”便应运而生。这在香港文坛上,应称之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值得警惕的是,当今大陆文坛已出现了报刊杂志争抢名家、不顾无名小卒的现象,但愿不要引进象“替身作家”这种两厢情愿的做法才好。否则如果名家也象香港那样低价买进有写作能力的无名文人的作品,伪托在自已名下发表,那么文坛从此多事矣。试想,研究作家作品时,竟连作品真伪,归属等问题都还搞不清楚,如何能恰当地下结论?而伪托之作越多,这种作品辩伪工作便会越加纠缠不清,只能让研究者们大感头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