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了什么

象征了什么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流派,最初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斯的法国,是作为自然主义运动的对立面而兴起的。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所开创的象征主义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匡正欧美当时卑微、浅陋、直露的诗风,提倡诗歌凝炼、含蓄、集中、富有韵味和质感等方面,象征主义是有贡献的。但是,象征主义发展到后期,开始走向极端、走向朦胧、隐晦和神秘。读其作品如猜谜语一般,读者不禁要问:象征了什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象征主义开始衰微。其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决定了其艺术生命的短暂。象征主义是以直觉主义、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张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认为只有凭“直觉”,即一些非性性的内心体验,才能认识真理、才能欣赏并创造美。因此极力捕捉个人瞬间的感觉和幻觉。在表现手法上,象征主义强调“暗示”和“象征”,形成朦胧的谜语式的艺术风格。如庞德一首有名的短诗:

人群里这些面孔的幽灵;

湿淋淋黑枝上片片残英。

“面孔的幽灵”象征着“枝上残英”,还是“枝上残英”象征着“面孔的幽灵”?或许,诗人只想把他的一种人生感受感染给读者,并不关心你到底懂不懂具体象征着什么。象征派诗人很多是苦吟诗人,刻意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常常走进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象征主义的先驱诗人波德莱尔认为,世界是残酷的,诗歌在于发泄人生苦恼。他说,“忧郁”是“美的最灿烂出色的伴侣。”这种独特的审美标准,后来一直为象征主义所坚持。马拉美认为,诗人的处境“正是一个为自己凿墓穴的孤独者处境”。他们写的诗充满了沮丧、失意、愁思、悲观,虽然也多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不平,但常常伴之以对整个世界的绝望。

象征主义崇尚直觉、反对理性,必然走向神秘主义。波德莱尔说:“纯艺术是什么?它就是创造出一种暗示的魔术。”在他看来,神秘构成象征,象征为了神秘。为此,诗歌必须朦胧、暖昧、浑沌、迷离。于是,他们有意把写出来的东西首尾切断,以便让人摸不着头脑。马拉美还公开为晦涩辩解,宣称:“诗应当永远是个谜,这就是文学的目的所在。”然而他们写许多诗是永远没有谜底的,只能叫人佶屈聱牙,如堕五里云雾。列夫·托尔斯泰称之为“颠倒的艺术”;高尔基更加尖锐地指出,他们是在故弄玄虚,“连创作者本人也都是不怎么了解的。”

我们必须看到,“象征主义”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但是,它逃避现实、追求神秘,其文艺思想是片面的,其缺撼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