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之辨

小大之辨

纵观中国历史,人们会发现,历代亡国的,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很大灾难的君王,怯懦如汉献帝者有之,昏庸如蜀后主者有之,刚愎如明崇祯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聪明绝顶,在文学或艺术上有极高造诣之人,如隋炀帝杨广、唐明皇李隆基、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他们没有搞清楚小大之辨。凡人所居之位不同,则所职司之事不同,李白杜甫是诗人,固当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去作诗;柳永、姜夔是词人,固当穷精竭力去填词;王羲之、柳公权等宜一生沉溺翰墨;顾恺之、吴道王宜日日忘情丹青。而作为一国之君,则当日理万机,励精图治,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外侮不侵,内乱不生。而唐明皇等人却不懂这个道理,没有把精力用在治国大事上,而是追求享乐,忘情艺事。如唐明皇爱好音乐,亲教梨园子弟,练习羯鼓,至击坏鼓槌数柜之多。李后主沉湎歌舞酒色,日赋新词,至为宋所俘。宋徽宗善书画,日与画院待诏等游,后来干脆将皇位让与儿子,自己专心绘事,后为金人所虏,客死异域。可以说,他们不愧为乐苑巨擘,词国皇帝,画坛巨匠,但却都不是称职的皇帝。古人讲玩物丧志,大抵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其实在搞好本职工作以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不但无害,反而有益。汉武帝有与群臣扣梁联句之举,曹操自称“御军四十余年,手不释卷”,是历史上有名的诗人。清代前期,康熙、乾隆等帝努力学习汉文化,提高了治国水平,也网罗了大批人才,直至近代,如毛泽东,诗词文章书法,堪称绝妙,都是绝好的例子。伟人如此,普通人也如此,学有轻重,事有缓急,处理好这种关系,才会在事业上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