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布里津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夏尔布里津是苏联著名的无机材料专家,1978年,他率先合成了镧铜氧化物,并发现了该物质具有在温度下降时电阻会趋于减少的特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夏尔布里津在国内刊物上公开了这一实验事实,并对镧铜氧化物晶体的组成和结构作了论述。次年,他的论文被译成了英文,后来由于经费匮乏。他一度中断了试验的工作,到1980年才恢复研究工作。
在1981年的一次试验中,夏尔布里津将温度降低到绝对温度40K(-233℃)时,镧铜氧化物的电阻突然消失。他感到很奇怪,镧铜氧化物的电阻为什么会消失呢?他本应抓住这一异常现象继续探讨,弄个水落石出,但他却未加深究。他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研究所里的另一位物理专家,也没有引起重视,那位专家温不经心地听完了他的叙述,随口说道:“这或许是一种表面现象吧。”夏尔布里津没有对“这种表面现象”再深入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就半途而废了。
1886年4月,瑞士物理学家卡尔·谬勒和德国物理学家约翰尼斯·柏诺兹把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从23·2K提高到30K,这是自1911年昂内斯发现超导现象以来的最重大的发现,为寻找更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高温超导材料奠定了基础,两位科学家以新型超导材料的发现者而荣获了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夏尔布里津得知这两位科学家发现新型超导材料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他抓住1981年那次实验的契机,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的话,这一荣誉就不会落在他们二人头上。
漫不经心、粗心大意是科学工作者之大忌。只要有一点闪光的思想火花,有一点新奇的发现,就应抓住不放。思考、思考、再思考;研究、研究、再研究;多问几个是为什么、为什么、究竟为什么?穷追猛钻,在一处打眼,就要争取探出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