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兵自重·藩镇割据
封建王朝能否长治久安,与能否控制住军队有直接的关系。唐玄宗时,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了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掌管一方军、民大政,节度使手中都据有重兵,安禄山便是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其残余势力仍很强大,朝廷已无力尽剿,遂在仆固怀恩的建议下,将一些安、史旧部就地封为节度使以抚慰之,其中如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等势力最大,号称“河北三镇”。同时,一些唐军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也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他们在辖境内置官署,养劲兵,就连贡赋也不入于朝廷,俨然是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地方小朝廷。不止于此,这些骄兵悍将对唐朝廷的举动稍有不满,便起兵相抗。如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自居平叛功多,加之与回纥可汉有姻亲关系,兵强将勇。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屡次抗旨不朝。唐广德二年(764年)兴兵围攻太原,次年,又引回纥等少数民族之兵数十万之众大举入侵关中,虽最终被唐军郭子仪部镇压下去,但持续一年多的叛乱又继“安史之乱”后给予唐朝政权以沉重的打击。然而时过不久,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又兴兵作乱,要求将陕(今河南陕县)、虢(辖境相当今河南西部一带)、商(今陕西商县)、鹿(今陕西鹿县)、坊(今陕西中部县)五州之地划归他管辖,并以兵入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相要挟。唐德宗时,成德节度使李惟岳联合魏博、淄青、山南东道等地节度使起兵反唐,发动了“四镇之乱”。其它如田承嗣的反复作乱及唐军内部的争斗与哗变等,更是不胜枚举。
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原因复杂,从军事上看是由于唐中央政权对地方节度使在军事上培植、发展自己的势力缺乏节制和防犯,任他们久居一方,拥兵自重,终成尾大不掉之势,至“安史之乱”后,唐朝虽几度想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要原因就在于各藩镇拥有自己的武装,而且往往是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