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两端的梁启超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早年他曾随康有为一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变法,世称“康梁”。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期间度过了他政治上的黄金时代,因变法失败后逃到日本,此后,政治上渐趋保守。但直到1903年以前,他在传播西学方面仍然起着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启蒙作用,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学术思想,给予当时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以深远影响。其后,梁启超沦为保皇党人,始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思想论战,极力鼓吹“忠君保皇”,污蔑中国人民能力低下无法实现共和,大喊“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1907年梁又在东京组织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君主立宪,成为了立宪派首领。辛亥革命后又任共和党党魁,组织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司法总长。护国运动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任财政总长。但为期不长,1917年离开北洋政府,结束了他从政做官的生涯。晚年转入文教界,思想上更趋保守反动。
但是,梁启超自幼聪颖异常,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成绩卓著的学者,尤其是在他生平的最后十年达到学术上的高峰期,大量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著作接连与读者见面。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述涉及政、经、哲、文、教、史等许多学科。此时,他又担任过清华、南开大学教授、清华研究院导师等,培养了在中国学术界颇有造诣的人才,可谓学术上的天才和大家。由于晚年梁在政治上保守、落伍,反映在他的讲演和著作中也有不少糟粕。学术上的天才,政治上的侏儒,这就是站在大学讲坛上发表讲演的梁启超的矛盾而又统一的形象。
梁任公晚年“一首两端”的历史形象不由不令人深思,这与其出身封建世家后又从师于孔教忠实信徒康有为不无联系。也说明一个学者如果政治上倒退保守或不成熟、没有继续探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挖不掉骨子里的封建根子,不管其学术上成就多大,都会给世人留下一个“残疾人”的不完整形象,成为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