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成事无力回天

有心成事无力回天

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纵一管笔驰聘文坛,为中国文化与革命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以他高深的文学修养,却未能写成一部中国文学史,堪称一大憾事。

其实,鲁迅先生早就有撰写文学史的计划。当年在广州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时,他就已想到了某些章节的安排;后来,为了搜集资料,他还不惜重金买下了一套《二十四史》。一九三六年初,鲁迅先生积劳成疾、卧床不起。他的好友增田涉从日本赶来看他,两人又谈起了这件事。先生兴致勃勃地谈了自己对中国文学的构想,以人的想象和图画般的色彩,他设计的每一个章节都鲜明、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如关于“六朝文学”这一章的题目《酒·药·女人·佛》,就不仅鲜明地勾勒出当时饮酒、服药的社会风气,而且隐示着弥漫于齐梁的宫体诗和崇佛的时尚。而这些都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文学的发展。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先生的病情很快恶化,并于同年十一月过早地去世了。直至临终前,先生还念念不忘这事,可以想见他有心成事、无力回天的痛苦。

事实上,鲁迅先生在这件事上的确是有心无力的。作为当年左翼文坛上的一面旗帜,先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先生的文学主张是写实主义的,他所面对的首先是活生生的现实,他要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要揭露时弊、针砭时政,与此相应地,那些如匕首、似投枪的应时杂文就耗去了先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此外,鲁迅对于中国革命与文化,也确实做到了呕心沥血、死而后已。他的身体一直都很虚弱,朋友们为他担心、劝他出国治疗,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迫使他放弃了每一次机会。对这样一位连个人健康都无暇顾及的人,我们怎忍心去苛求他呢?

总之,鲁迅先生未能修成一部中国文学史,正因为他不是有“闲”的人;他并非不想去做,而是实在无暇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