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量应大,才足识须足

志大量应大,才足识须足

贾谊(前200—前168)是我国西汉前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河南洛阳人。他十八岁即以文名闻于郡中,二十多岁就由人举荐,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掌握古今历史、典章等事宜的学官),成为朝廷中最年轻的官员。由于他博学多才,思想敏锐,常能对朝政提出卓越的见解,深受文帝的喜爱,一年之间就被越级提升为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员)。仕途顺利、少年得志的贾谊以为施展胸中抱负,为国建功立业的时机已到,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这些主张虽然对巩固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和发展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却触及了包括周勃、灌婴等在内的一批开国老臣的既得利益,加上他们多是武功卓著而文化不高,一时很难理解和接受贾谊的正确主张,却对他的文采飞扬、后来居上很看不惯,就合起伙来说他的坏话。汉文帝初登皇位,基础不稳,顾虑很多,既没有力量也没有胆量和众多的先朝老臣对立,完全站在贾谊一边,所以,不但放弃了要把贾谊升为公卿的提议,还逐渐与之疏远,并把他贬出京城去担任长沙王的太傅。

年轻的贾谊对这次政治上的重大挫折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也不能冷静地分析一下受挫的各种原因,雄心壮志一下子化为乌有了。他先是感到极端气愤,在赴长沙途经湘水时,写了篇《吊屈原赋》,借吊唁屈原把自己比作伏窜的鸾凤、斡弃的周鼎、拉盐车的骏马,认为自己“逢时不祥”;而到长沙三年后,他连气愤也没有了,在所写的《鹏鸟赋》中,大讲起“忧喜聚门,吉凶同域”、“生若浮,死若休”,一切都无所谓,变成了连自己的理想志向都否定了的虚无主义者。

后来,文帝又改任他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梁怀王不久又骑马摔死。贾谊感到难辞其昝,更感到前途无望,一年内整日哭泣,终于抑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

人在政治和生活道路上,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打击和挫折,这就要求志大量应大,才足识须足,在受挫以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振作起来,更加勇敢、更加沉稳地前进,象贾谊这样处顺境则意气风发、激扬文字,而处逆境则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直至人未死而心先亡,是难于担当重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