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自沉汩罗江

屈原自沉汩罗江

我国战国楚怀王时期,对秦、齐的斗争一再遭到挫折和失败,激起楚国爱国志士的忧虑,为祖国危亡和人民命运而担心哀叹,其中最突出的是楚国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他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分封在“屈”地,后代就姓屈了。屈原读书用功,知识渊博,懂得国家治乱的道理,能辞令,有理想,有抱负,品节坚贞。被楚怀王任为左徒(相当副宰相),可议论朝政,发布王命,接待国宾,应对诸侯。

屈原的政治主张:对内是选贤任能,以法治国;对外是实行合纵,联齐抗秦。这符合当时楚国内外的实际形势,有利于富国强兵。楚怀王对外曾派屈原出使齐国结好,并联合五国合纵抗秦,担任反秦的纵长;对内授权屈原起草宪令,准备改革。使楚国局面逐渐有起色。

但忌妒屈原的上官大夫,想夺看屈原起草宪令的稿子,被屈原拒绝;又因屈原主张选贤任能是针对奴隶主旧贵族,上官大夫为维护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反对屈原政治改革,所以上官大夫向楚怀王诬说屈原自夸功劳、比谁都行等坏话,使楚怀王疏远他。屈原被贬退离开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流浪汉北(今湖北宜城、襄阳一带)楚国改革流产,联齐抗秦失败。

以后,秦国兴兵几次攻打楚国,楚怀王又想起用屈原去齐国联齐抗秦,任命屈原为三闾(lu驴)大夫,督导屈、景、昭三家宗族,不过是一名官员,屈原仍不见重用。

这时,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小儿子子南与亲信上官大夫否定改革,排挤屈原。又贪图秦国派来张仪的贿赂,极力反对联齐抗秦的合纵政策,怂恿楚怀王答应去武关(今陕西丹江上)与秦国谈判,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去,但怀王幼子子兰主张他父亲怀王亲去,结果楚怀王受骗,被秦伏兵扣留,楚怀王竟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继位任用弟弟子兰为令尹(即宰相),楚人对子兰劝怀王入秦丧命十分不满,屈原认为楚怀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分忠奸好坏,内受郑袖、子兰、上官大夫等人的诱惑;外受秦张仪欺骗与秦妥协的结果。子兰听到后就唆使上官大夫到楚顷襄王面前造谣,诬蔑屈原,楚顷襄王又罢免屈原的官,放逐到南方的溆浦(今湖南溆浦)。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听到秦将白起攻占郢都的消息,痛国家与民众遭难,悲不欲生,于五月五日沉汨罗江(今湖南长沙东北),以身殉国。据说,后来端午节包粽子是为祭祀他;划龙船是为打捞他。这种习俗流传二千多年至今。

屈原是一个正直的爱国诗人,虽有治国良策,但他触犯权贵,不知防范,对于政敌造遥诬枉,又不积极抗辩,盲目服从昏庸的君王,事业怎能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