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未尽才

千古文章未尽才

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不仅用他匕首投枪般的杂文确立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广涉多种文体,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新旧体诗和理论文章。他对祖国文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从内容和形式上做了大胆认真的探索和尝试,为后来者开辟了新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先生一生勤奋,最后竟未能留下长篇小说传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其实,鲁迅先生心中是早就有创作长篇小说的计划了。其中的一部拟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并进行了初步的构思。他还打算写一部象高尔基的史诗性作品《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那样的小说,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代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与命运。他说:“倘要写,关于知识分子我是可以写的;而且我不写,关于前两代(指以章太炎和鲁迅为代表的这两代)恐怕也没有人能写了。”生命的匆匆结束,竟使先生夙愿未了,不然这定将是一部可以为文学史填补空白、增添光彩的著作。

鲁迅认为,长篇小说这种体载可以夹叙夹议,自由说话,不妨作为社会批评的直剖明示的武器,因而很有在这里一试身手的愿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一直没有着手创作呢?一九三三年秋,鲁迅在回信答复《申报·自由谈》对长篇连载小说的约请时说:“……也很想了一下,终于觉得不行。……我的生活,一面是不能动弹,好象软禁在狱室里,一面又琐事却多得很,……做杂感不要紧,有便写,没有便罢,但连续的小说可就难了,……小说我也还想写,但目下恐怕不行,而且最好是有全稿后才开始登载,不过近几日内总是完不成的。”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作家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反映生活,从真切自然的生活实践中提炼主题。鲁迅先生有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自然明白这个简单道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先生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直接观察和了解,这成为他终究未能动笔写作长篇小说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