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对舒伯特相知恨晚

贝多芬对舒伯特相知恨晚

古典主义音乐的巨匠贝多芬(1770—1827)和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大师(1797—1828)分别属于欧洲音乐历史上两个时期,但年轻的舒伯特与晚年的贝多芬却同住在奥地利的维也纳。舒伯特一直崇敬着贝多芬,他生性温和腼腆,又无朋友引见,总是无缘会见贝多芬。直到贝多芬患病去世的前几个月,他才如愿以偿,但垂死的贝多芬已不能阐述更多的音乐见解。而这样的会见还多亏了德国小提琴家、指挥家兴德勒(1795—1864)从中牵线。兴德勒与贝多芬交往很深,又十分赏识舒伯特的才华。1827年1月,贝多芬已病入膏肓,兴德勒带了包括《美丽的磨纺女郎》《伊菲热尼》《人类的境界》在内等六十来首舒伯特的歌曲,趁贝多芬吃药医疗病情稍好之机,将这些作品送到贝多芬手中。这以前,贝多芬很少知道舒伯特的作品,他初见了这些歌曲就很赏识,当知道舒伯特作有五百多首类似作品时,更为惊奇。他称赞“他怎么会有时间谱写这样长的诗,有的诗包含十几段之多?”“真的,舒伯特身上蕴藏着神圣的火焰。”病情的加重使贝多芬未能看到舒伯特的歌剧和钢琴作品,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贝多芬经常谈起舒伯特,说他对舒伯特相知恨晚,并预言舒伯特的音乐将震惊世界。这些感人肺腑的话,使舒伯特急切地希望会见他所崇敬的人,舒伯特终于二次看望垂死的贝多芬。第一次是同他的朋友、奥利作曲家许顿勃伦纳和兴德勒一起去的。贝多芬说:“安塞尔姆(许顿勃伦纳),你有我的精神,但弗朗茨(指舒伯特)有我的灵魂。”第二次,舒伯特同朋友再次看望贝多芬时,他已病情恶化,不能言语,两眼注视,只能做些手势,没人懂得这些手势的真正含义。见此情形,舒伯特悲痛万分。三个星期后的三月二十六日,贝多芬与世长辞。舒伯特怀着沉痛和惋惜之情为贝多芬的葬礼掌火炬。

两位最伟大的音乐大师,近在咫尺,却相识甚晚,未能更早地沟通感情、启迪灵感、切蹉技艺,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遗憾。这除了年龄上的差异外,也是舒伯特性格过于腼腆内向所致。更为遗憾的是,贝多芬去世一年之后,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便死于伤寒,这位才华横溢、作品众多的大师竟在贫病交加、愁困潦倒的情况下悄然而去。朋友们遵照他生前的愿望,把他的遗体埋葬在崇拜的老师贝多芬的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