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高教学苏的教训

50年代高教学苏的教训

从1949年起至1959年止,我国高等学校共聘请了苏联专家861人,其中理工科方面的专家占多数。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60年的10余年里,在我国高等学校的苏联专家帮助我们培养了教师、研究生14132人,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专家亲自讲授的课程有1327门,指导中国教师讲授的有653门;编写讲义和教材1158种;专家指导我们建立了384个教研室,807个实验室,217个资料室和40个实习工厂;还指导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教学方法。在高校科学研究工作上,苏联专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仅1959年,由专家指导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有344项。

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加之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在50年代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也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一度实行“六节一贯制”。从1952—1953年学年起,一些高校采取了集中排课的办法,即在早、午餐之间上六节课(有的上五节课),这种排课方式据说来自苏联的先进经验。由于我国师生的生活习惯、体质和学生住宿情况,均与苏联有所不同,勉强实行连续六节或五节的上课办法势必程度不同地影响师生健康,降低教学效果。高教部于1954年10月纠正了这一做法。

②实行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日制度。1955年高教部参照苏联的做法制订了“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日试行办法”,于1955年7月发给各校,并指定若干学校重点试行。但在试行中发现不少问题,于是高教部于1957年6月发出通知停止试行。

③不考虑我国师资条件和传统习惯,在考试考查规程中规定争取在1955—1956学年全部采用口试和以四级分制评定成绩。否定笔试的作用和百分记分法,认为“笔试制度是一种落后的形式主义的制度”,百分制评分法是“形式主义的,保守的方法”。

④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基本上依照苏联的一套,缺少中国特色。课程门类过多,分量过重,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

⑤1957年前,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都是按苏联的专业设置表来选择设置的,有许多不切合我国实际情况。如专业范围的宽窄,全国整齐划一,毫无灵活余地,专业的划分和专门化的设置过细过窄等。

⑥在学制问题上,过于强调正规化和整齐化一。建国初,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采取了本科和专修科并重,正规班次和各种短训并存的办法,关于年限的规定也较为灵活,这种做法比较适应我国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实际需要。但1954年后套用苏联做法,基本上否定了专修科和训练班在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的地位,从1955年起,又不顾实际需要,不分学校条件和专业不同,一律强调延长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