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中外哲理诗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中外哲理诗赏析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伪, 可知宁子能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他于元和十年(815)被贬谪去江州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组之作。原诗之前有一小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余每咏之,甚觉有味。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这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捕刺杀丞相武元衡的凶手而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事对白居易刺激极大。赴任途中,作者思念友人,感慨自身,针对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等问题痛抒己见,是为此诗。题曰:“放言”,即畅所欲言。本诗为第一篇,谈政治上的辨伪。

首联说,早晨还装得神乎其神,俨然正人君子,晚上即被揭穿的事谁去分辨?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有发生过呢?次联说,人们只喜欢臧武仲式的假圣人,谁还知道世上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呢?臧生,指臧武仲,春秋时鲁国人。世人称他为圣人(见《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认为他是凭借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见《论语·宪问》)。宁子,指宁武子。孔子称他是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高贤(见《论语·公冶长》)。世人喜爱的臧武仲奸而诈圣,世人不了解的宁武子智而佯愚,虽然表现不一,但就其作伪而言却是一样的。颔联说,草间的萤火虫虽然有光亮但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珠虽呈球状难道它就是珍珠吗?尾联说,如果不取燔柴大火与照乘明珠去和“草萤”、“荷露”作比较,那怎么能知道“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燔柴,见《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燔柴”即用火烧,这里用为名词,指火。“照乘”,见《史记·田敬仲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与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即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为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此指明珠。

这篇政治抒情诗深刻地说明辨别真伪之难,提醒人们不要为“草萤”、“露珠”的假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