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人的需要很少》中外哲理诗赏析
人的需要很少:
需要寻找,
也需要找到所寻。
而且起码有
一个
朋友,
一个
敌人……
人的需要很少:
一条小路引向远方。
需要世上
有母亲,还望她活得
很长很长……
人的需要很少:
雷声后的
安静。
一缕青雾迷茫。
一个
生命。
一个
死亡。
早上一张报纸在手——好和人类亲近。
只需要一颗地球!
只需要这一颗行星。
外加
星际航线
和速度的梦。
这需要
实在有限。
总的说
不算太多。
小小的一点犒劳。
不高的领奖台座……
人的
需要啊
很少。
只要家里有一个人
等我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是当代苏联诗坛上马雅可夫斯基的传人。他不仅继承了马氏阶梯诗的艺术形式,而且二人具有相同的充满政治热情的特点。他的创作视野开阔,想象大胆,惯于使用夸张、对比的手法,使政论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人的需要很少》就集中反映了这些创作特征。
这首诗篇幅不长,从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全面地体现了人的精神追求与现实存在的关系的重大主题,处处表现出了辩证法的艺术。首先从构思和内容来看,作家以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为指导思想,以人的精神追求和客观现实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为总的出发点,在诗篇一开始就强调,人生道路上,人们“需要寻找”,“也需要找到所寻”。“需要寻找”当然是指一种主动的思想探求了,这即是主体性的理想的体现;而“找到所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了,即在现实生活中化理想为现实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而人的“需要”也是有限的,所以,诗人多次在语言层次上重复“人的需要很少”,紧紧环绕“少”字作文章。为了突出这个“少”字,作品中的数量词全部是“一”,譬如:生活环境中的“一个朋友”、“一个敌人”、“一条小路”;自然界中的“一缕青雾”、“一个生命”、“一个死亡”;使人类相互沟通的“一张报纸”,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一颗地球”,这“一颗行星”;作为生命的回报,也就是“找到所寻”的回报,诗人诙谐地指出,还需要“小小的一点犒劳”以作精神的补偿;最后,诗人落脚到家庭,一顿一挫地声明“只要家里有一个人”,一个亲爱的人在等待就十分满足了。表面上看,人的需要的确不多,因为在自然数里, “一”是最小的数目了,为了紧扣题目,聪明的诗人反复凸现一个“一”字。然而我们切莫陷入一种错觉之中,尽管诗中所举的数量确实不多,但是其内涵决不是一个“少”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单从其中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对比中,就可以感觉到在这简洁、直白,一目了然的表层文字的字里行间所隐含的丰富生活内容和深刻的哲理思想。
先说作为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人当然需要生命、需要朋友、需要亲人,哪怕只有一个。但是诗人认为还不仅止于此, 人还需要“敌人”和“死亡”,这似乎绝对不符合人之常情。然而细细揣摩,人类历史不正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得到发展的吗?整个自然界不也正是由无数个体生命的诞生与死亡构成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的吗?除了这种相反相成的意义的对比,诗中还存在小与大、少与多的对比,从“一张报纸”到“一颗地球”到“家里有一个人”,一张不起眼的报纸可以充当孤单的个人与现代人类、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之间的伟大桥梁,而那个所需很少的人——只要有一个家,家里有“一个人”在等他的人,同样可以展开幻想的羽翼向着广袤的宇宙,沿着“星际航线”去寻找以光年为计时单位的灿烂的梦想,这不又正是一种有限的生存需要与无限的精神追求之间的形象对比吗?显而易见,整个诗篇的构思、布局都是以“少”字当头,但却是在小与大、少与多、有限与无限的充满巨大反差的对比中完成的。最后结尾,诗人重将笔锋收拢到个人的需要很少的起点,与开头相呼应,把立足点定位于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上,重言所需之少,少到“只要家里有一个人/等我”,以个人感情生活作为含蓄的收煞,给人留下了亲切、充实,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是的,人的需要欲说少,却还多呀!
总而言之,按照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相互排斥、又相互关联的对立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而推动事物的转化与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人的需要很少》的构思就艺术地体现了这种辩证法的思想,它把人的现实存在的需要与人的精神、情感的追求融为一休,生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深思熟虑的思考,使凝炼的艺术形式具有了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