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运燮·雾》中外哲理诗赏析

《杜运燮·雾》中外哲理诗赏析

它的目的在使我们孤独,

使我们污浊,轮廊模糊;

把人群变为囚徒,把每个人

都关进白色无门窗的监狱,

把都市变为房屋,把森林

变为树木,把无垠大地变为岛屿…



但可怜它并没有想到,现在

我为严寒与疲劳所驱逼,

蜷曲在冻结的棉絮里,而它在

墙外把我的斗室团团围住,

把它变为潮湿的土穴的时候,

我一样可以看到那各方的人群,

他们的步伐与怒吼,海洋的澎湃,



树木在暴风雨中都高高挥舞起

激昂的手臂,绵绵的细草大胆地

也要相率摆脱大地而远飏;

我一样也看见黑夜一转瞬间

在晨鸟的歌声中狼狈而逃;

春天的田野在短短的一夜

之间穿戴起所有美丽的花朵与露珠。



而且我觉得从没有看得这么清楚,

从没有感觉过能这样高瞻远瞩。

一九四五年写于重庆



有一则英国谚语说:山鹰的眼睛不怕迷雾,真理的光辉不怕笼罩。

本诗的艺术构思,就是借雾霭弥漫这一自然景观的夸张描述,巧妙地溶入诗人对人生与社会的体验思考,拥抱时代,针砭弊政,讴歌光明,憧憬未来,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雾在诗中,成了邪恶势力的象征,成了黑暗事物的代表。作者从主客观两方面抒写了自己在雾中的观察和感知,借景语写心语,以心语抒情语,表达了在当时白色恐怖环境中愤怒、急切、激动等复杂感情。

先写雾中恨。笔锋锐利,缕述铺陈,全面而深刻揭露了邪恶势力的罪恶目的。连用“使”字“变”字,表明肆无忌惮和迫不及待。而一系列用联想构成的对比,强烈显现出形势的严峻。

再写雾中怜,尽管雾的来势汹汹,但它数量虽多而质量很差,以致阻挡不了人们的视线,照样可以看到怒吼的海洋。诗中情感的转变反映了人们的觉醒,反叛意识在日益增强。

再写雾中喜。树木激昂,细草远飏,黑夜逃遁, 田野盛装,这一系列拟人化的动态描写活画出各种景物摆脱白色枷锁后的欣喜,反衬出邪恶势力阴谋败露,计划落空。

最后写雾中思。俗话说,拨开云雾见青天。经过一番波折、更加看得清望得远了。雾的肆虐事与愿违,反转来促进人们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觉悟,锻炼了胆识。这一场雾害情节曲折,较量激烈, 以“我”的感知胜利而告终,诗中自然意象的象征含义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古代咏物诗多以客体为诗思运行的主线。如咏雾之作有云:“旭日晴初上,晨烟澹未封。影迷飞絮白,色混落花红。”而本诗是一首哲理诗,而不是一首单纯的咏物诗。作者并不囿于对客体的形态演变的描述,而着重于主观经验的积累,理念的加深。诗中不是以雾为主,而是以“我”为主。是写“我”的观察、比较、体验,而不是写雾的生成、弥漫流程。雾在诗中,主要起引动和反衬作用。他写的“每个意象似乎都有某种政治含义的指向,但又不粘滞于过分具体的政治事件,而是立足于情绪的渲染和歌唱。”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 “经过神与物游的化合,‘雾’不再是自然现象本身的复写,而凝聚了憎恶否定邪恶势力的情绪,成为对象化的精神表征。”(罗振亚《评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本诗弥漫着浓郁历史气息,表现出诗人强烈的使命感,意象艺术的铸造形式也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