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轩·不要成熟》中外哲理诗赏析

《孙静轩·不要成熟》中外哲理赏析

不要成熟,不要成熟……

熟透了,就会凋落、干枯

不要摘它

就让他悬挂在枝头

半是甜,半是酸

半是生,半是熟

留给你一些期待和幻想

保持一些神秘的引诱

倘若摘落了它

连同你的幻想和希冀

将永远沉没在腐烂的泥土

春华秋实,是自然的普遍规律;渴望成熟,是大众的普遍心理。植物经历春的开花、夏的生长,人们经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共同走向秋的成熟——成熟了才能收获,收获了才能享有果实。可诗人孙静轩却执拗地表示:“不要成熟,不要成熟……”,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在诗的第二行:“熟透了,就会凋落、干枯”。这就是诗人一迭声表示“不要成熟”的原因。树枝上留不住成熟的果子。果子熟透了,要么自行“凋落”,要么被人“摘落”,结果都将“沉没在腐烂的泥土”,化为乌有。所以诗人吁请:“不要摘它/就让它悬挂在枝头/半是甜,半是酸/半是生,半是熟”。果子只有处于这种半甜半酸、半生半熟的状态,才可以给人“留一些期待和幻想”,对人“保持一些神秘的引诱”,让人感受着美妙的引力,满怀着期待和幻想,企它由酸变甜,由生到熟,猜测着它几时才能熟透甜透,憧憬着那令人陶醉的收获季节的到来。

凡事尽则绝。成熟的时候也就是生长的尽头。从此以往,生命再不会有所发展,再无法拓开新境,一切都静止了,一切都凝定了,一切也都清楚明白了。终端已经显示,谜底已被揭开。神秘感消失了,诱惑力没有了,无尽的期待转成了有限的存在,无穷的幻想转成了唯一的现实——这是成熟的局限,更是成熟的悲哀。这就导致人们面对成熟产生出复杂的情感心理:一方面呼唤成熟,一方面又惧怕成熟;一方面渴望成熟,一方面又拒绝成熟。看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或多面性,同时具含正价值和负价值,就连“成熟”也不例外。

这首小诗在表现形式上也颇有讲究。第一行诗用句中反复和省略号,首先突出地强调“不要成熟”的鲜明态度。第二行诗申述“不要成熟”的原因。接下来从第三行到第八行,具体展现“不成熟”状态的诱人佳处。末三行诗又通过假设,揭示成熟和获取的可怕后果,把此诗讽劝世人切莫一味地肯定成熟、急于收获的意旨,表达得透彻有力。全诗明白晓畅,感情强烈而又深刻警策,耐人咀味。诗人在此说的虽然是果子,但显然是以果子不成熟时的可爱和成熟后的可怕来设喻,暗示的是人世的相应内容,表现了诗人对生长、发展、变动、进步的肯定,对停滞、僵化、衰败、死亡的厌弃。

读孙静轩这首小诗,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唐人诗句:“最好莫如十四夜,一分留得到明宵”。人们都喜欢十五的月亮,这首咏月七绝的作者却对“十四夜”的月亮最感兴趣,因为它尚留有“一分”余地,把最美好最圆满留给了“明宵”——十五的夜晚,让人们去想望去等待。十五的月亮虽然圆满,但月盈则亏,到了极限也就走向了反面。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概莫能外。所以宋邵雍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微醉后还可大醉,半开时还有盛开,都是留有余地的意思。孙静轩的“不要成熟”也是如此。若成熟了,便一切都完结了。唯其不成熟,才能进入属于未来的成熟的新境界、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