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山房春事(之二)》中外哲理诗赏析

岑参·山房春事(之二)》中外哲理诗赏析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山房春事》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这是一首感叹今昔盛衰之作。在对吊古情思的表现上颇具特色。历来抒写悲凉衰讽意绪的作品,在时间上多写黄昏,以取其冥漠惨淡的光色渲染出浓郁的的氛围。此诗首句即出现“夕阳天”的典型意象,写“日暮”时分,夕阳残照中,梁园上群鸦聒噪欲栖之景。梁园又名兔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林苑,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东部,规模宏大,周遭三百里,内有山岩、洲渚、宫观、奇果嘉树错杂,珍禽异兽出没(可参枚乘《梁王兔园赋》);梁孝王宴游其中,一代赋家枚乘、司马相如都曾住园内,可谓极一时之盛的繁华所在。然而天地斡旋、四运鳞次,昔日车马喧阗、士女如云的场所,如今极目望去,所见不过是稀稀疏疏的三两人家。高台楼观不见了,珍禽异兽不见了,游赏的王侯、赋客、士女也不见了。昨日市朝,今朝草莱,当年的王家园囿,而今成了一派废墟。作者在此虽只写眼前所见日暮萧条之景,但由“梁园”一向提示出的昔日繁华,已和此刻的冷落暗中构成了对比,作者的一腔今昔盛衰之感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作者的视角以注目西天落日归鸦,转换极目平视远眺;诗的后两句,作者收回视线,察看庭院中的树木,但见“年年岁岁花相似”,在骀荡的春风吹拂下,庭院里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开出满枝繁花。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的后二句即是“以乐景写哀”,在人事皆非的满目荒凉中涂抹出一片风景依旧的绚烂俏丽,作为反衬:欲写人事的衰残,偏写树木之繁荣,让繁荣衬托衰残;欲写人有知有情,偏写树木无知无情,让无知无情衬托有知有情。相反相成,倍增哀感,梁园景色因之更见萧条,诗人的情感抒发也愈加深沉。

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按气候节令而耕耘稼穑,靠风调雨顺而五谷丰登,这种农业文明滋养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培育了古人对自然景物的亲和感。在古典诗文中,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多以和谐适调的方式出现,构建出景中含情,情因景显,情景交融的动人意境。岑参此诗则一反人与自然和谐与情景交融的惯例,在表现上别开生面,在诗的后两句里,人和自然,抒情主体的情思和自然景物的色调呈游离状态,自然之景(花树)与人的情思(吊古)构成矛盾对立的关系,醒目的反衬出作品的意旨。岑参这种分离情景以深化抒情的方法, “后人袭用者多”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如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鹿虔扆《临江仙》:“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姜夔《长高怨慢》:“阅人多矣,谁得似长高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此类例子尚多,由此可见岑参这首诗所发生的影响。

岑参此诗后两句分离情景的表现手法,除了收到以反衬表达主题,使抒情含蓄深沉的效果外,还给读者提供了更高层次上的形象启示:那就是人事与自然构成的落差巨大的对比。年年繁花的“庭树”,在诗中代表的是长存的自然;梁园的今昔盛衰则代表着短暂的人事。那如火如荼的花枝一如当年,映入诗人眼帘唤醒的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旧时”二字在时间上“倒流”,把作者的“此时”与梁园的“彼时”连接起来,深化了诗中的陵谷互迁、沧海桑田之感。在以年年花团锦簇的“庭树”为标志的永恒的自然面前,人事上任何极一时之盛的繁华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的存在因永恒的自然作为参照的对比而愈见渺小的促迫,人事之可衰便愈益惊心动魄。在此,诗人已不是作为局外洒脱的看客,而对历史和古人发生事不关己的今昔盛衰之叹,而是从梁园的今昔对比(亦即自然和人事的对比)中,意识到每一时代的人都无法超越的生之有限,所以,诗人虽是吊古实亦伤今,虽是伤悼古人实亦自悼自伤,这是一种清醒而成熟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即从历史和古人的归宿中看到今世和自我的未来,其间包含着人类永远无法超脱的万古同悲。诗句深层结构中潜藏的这一意蕴,触及历代无数读者的心灵,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里和这首吊古的七绝共鸣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