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原文与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与翻译、赏析

王之涣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黄沙直上: 一本作“黄河远上”。

【诗大意】 西望那金色的沙原,一直延伸到白云之端;一座边塞的城池,孤零零地依偎着万仞高山。是谁吹奏起《折杨柳》的笛管,其实又何苦叹息艾怨; 因为春风呵,根本吹不过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写远征戍边士兵们的复杂思想感情。它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了苍凉壮阔的大西北风光:“黄沙直上白云间。”浩瀚无垠的黄色沙原,绵延不断,伸向远方。目之所及,它没入了天边的白云之间。它是那样辽阔而壮观,又是那样的荒凉而空寂。似乎使人想象到天上不见众飞鸟,地上不见草木春。这句是写西北远眺所得,是远景。“一片孤城万仞山”,则是写中景,写队伍的暂时宿营之地——塞上孤城玉门关。“一片”,即一座。而在辞采上,含有 “单薄”的意思。荒寂的原野上,有形势险峻的高山矗立,倚傍群山的,便是漠北孤城玉门关。“一片孤城”与“万仞群山”相对,形象鲜明,对比强烈。不仅组成一幅雄伟苍凉的图画,而且给人以极为孤独寂寞的特殊心灵感受。岑参的《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有:“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所写景色与王诗此境十分相似。也是着重描绘边关的空旷、荒凉、寂寥。然而,二诗相较,就不难发现王诗艺胜一筹。它不仅气势大,更重要的是情感充沛。通过景物,渲染出一种浓烈的荒漠气氛。而这气氛,是与征人的心理状态恰相契合的。他们地处孤城,西瞻前程,黄沙起伏,漫无边际。“何时何处是归程?”心中禁不住涌出阵阵茫然之感。这时,忽然听到了凄凉婉转的羌笛之声。而羌笛所吹,又是《折杨柳》之曲,这就更引起了征夫们强烈的怀乡之情。《折杨柳》歌辞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羌笛何须怨杨柳”句即由此化出。诗人代征人设想:羌笛又何必吹出这种“愁杀行客儿”的悲婉乐曲呢? 折柳赠别之时,由于怨伤离别,以至于引起对杨柳怨恨,并且这种感情在笛声中也透露出来。可是一想西出阳关,再往前走,气候就更寒冷,地域更荒僻,虽有春风,但“春风”也是“不度玉门关”啊! 在那里,杨柳不青,想要折一枝寄情都不可能。笛吹怨别,岂不更是枉然!“何须怨”并非不怨,而是怨也无用;无可奈何之中,更见怨情之深。诗人将折柳赠别的风俗与羌笛吹奏的伤离之曲巧妙地结合起来,也把对黩武开边、不恤士卒与特殊的苦塞地域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揭示了征人对统治者不满而又惆怅难言的复杂心态。一笔数写却又极尽含蓄不露之妙。

此诗虽极写远戍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慷慨多气。毫无衰飒颓唐情调。吴逸一《唐诗正声》评价它:“神气内敛,骨力全融,意沉而调响。”是极有见地的。

相传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同饮,恰遇歌伶唱曲。三人便私下相约,以伶人唱诗多寡而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唱到了。而其中佳丽之尤者所唱正是此首《凉州词》,王甚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由此可知,王之涣此首,在当时便已是广为传诵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