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上》原文与翻译、赏析
胡也频
激烈的愤怒之长风,
横扫这苍茫的湖面,
五百里的水波澎湃着,
彷徨了安静的鱼舟。
蒙蒙的灰色之雾,
将水天染成一色,
一切的固有变样了,
弥漫着拘挛与颤栗。
无数的浪花和雨珠飞舞,
如盲众的狂热之暴动,
逞其得意的欢乐,
向无抵抗的空间痛击。
隐隐的低弱之音,
在暴风雨里流荡:
似渔父求援的呼喊,
似孤雁失恋的哀鸣。
【赏析】 胡也频从16岁起就进入了辗转漂流、奋斗挣扎的生活。困苦的生活境遇,使他在思想情绪上与社会现实处于对立的状态,在艺术上他接受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1928年以后仍然在他的创作中起作用。因而,他的诗歌也带上了某些唯美主义的色彩。但终究他是一个不取媚的人,他的诗并不是“象牙之塔”里的低吟浅唱,而是执着追求真理的呼喊。就诗风而言,他受到了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但又超出了象征主义的局限。本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读完这首诗,我们会觉得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洞庭风雨图”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首先从大处落笔,仿佛是在湖边眺望整个湖面,长风怒号,横扫洞庭,水波澎湃,彷徨渔舟,一种沉挚的悲愤的氛围笼罩了一切。而此时诗人看到的不仅仅是长风横扫,而且还有灰濛濛的雾霭的弥漫,给苍茫的湖面更加染上了一层低沉的色调。诗人在用两节诗勾勒出洞庭风雨的宏阔画面之后,将笔伸向细微之处,在雾霭笼罩,长风横扫的画景中,衬入了一组蕴含对比的境头。第三节诗人写浪花和雨珠在长风中飞舞,那种“狂热之暴动”,那种“得意的欢乐”,体现了诗人已经开始感触到了的心理上的情感反差,浪花和雨珠的 “得意的欢乐”,无疑会给诗人的内心以“痛击”,而这种“痛击”的痛苦也正是最后一节的基点。“隐隐的低弱之音,在暴风雨里流荡:似渔父求援的呼喊,似孤雁失恋的哀鸣。”至此,这首诗的悲恸和凄冷的气氛便全部表现了出来,浪花雨珠的狂暴对应的则是弱者的哀鸣。因而,诗人也正是通过前三节的写景和最后一节的雁声,在哀戚欢乐的叹婉中,表现了现实和人生。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是脱胎于象征派,而又超越象征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比较早地体现了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融合。诗人对于形象的描绘是真实的,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洞庭风雨图,然而诗人在描写自然图景的同时,所抒发和表现出的心境则是隐藏在象征的意境中的。愤怒的长风和苍茫的湖面,浪花雨珠的狂狷和弱者凄凄的哀鸣: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细微的图景;既有放纵的奔突,又有敏锐的感受,自然景观与主观感情水乳交融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而这一浪漫主义豪情与象征意象浑然而生,使诗具有了一种蕴藉、深邃、凝重、深沉的感染力。沈从文先生在评析胡也频的诗时说,“也频诗的形式,无疑地从李金发诗一种体裁得到暗示,一种在文字性格方面为畸形的构图,以另外属于未来的一格,而在试验中存在着。”(《记胡也频》) 胡也频的这种“试验”,正像一道绚丽的彩虹,在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