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洞庭》原文与翻译、赏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①。气蒸云梦泽②,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③。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④。
【注释】 ①涵: 包含,包容。虚:空。太清:天。②云梦泽:古时二泽名。位于洞庭湖北岸,云泽在长江北,梦泽在长江南,后淤积成陆地。③端居: 闲居,此指隐居。耻圣明: 有愧于圣明之君,圣明之世。④羡鱼情: 《淮南子·说林训》: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比喻如果无人引荐,则空有出仕的愿望。
【诗大意】 八月的洞庭湖平明如镜,浩瀚的秋水几乎包容整个虚空。云梦二泽弥漫着蒸腾的水气,洪波巨浪摇撼着岳阳古城。想渡过平湖彼岸却无船可驶,要隐居终老又恐有辱君主圣明。观看他人临湖垂钓,自己空怀羡慕之情。
【赏析】 此诗的题目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诗人西游长安,将此诗赠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推举。可见这是一首请求援引出仕的干谒诗。
前四句全用景语,以“望洞庭湖”起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中秋八月,湖水涨满,“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个 “平”字,状写了浩瀚的水面高与岸齐。偌大的湖面,高邈的虚空,简直融为一体。一个“混”字,描绘了涣涣秋水远与天接。这两句是写湖水浩瀚与澄澈,正所谓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地域的特征,点明诗作所咏“在洞庭一湖”,而断非他湖,正贴题面。上句以云梦二泽水气蒸腾,蔚为奇观作为陪笔,下句再正面写洞庭声势雄伟,堪称胜状,结出主意。诗句中的“撼”字,极写洪波巨浪反复冲激、摇撼岳阳古城的情状,用词神采飞动,充满活力。宋人曾季貍《艇斋诗话》云:“老杜有《岳阳城》诗,孟浩然亦有。浩然虽不及老杜,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亦自雄壮。”这是公允的评价。孟诗的这一联的确可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相媲美,因而方回 《瀛奎律髓》有 “后人不敢复题”的美誉。
前面所写虽是客观景物,也自有人物的主观感受在。后四句抒情,情由 “望洞庭湖”而生。“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诗人的感受被眼前景物所触发。上句是说,他望着浩淼的湖面,想渡到平湖的彼岸,但无船只可驶,暗喻自己是个在野的布衣,本想宦海一游,却又缺人援引。下句是写有 “圣明”之君,处 “圣明”之世,自身过着隐居的闲适生活,而不效力,不是愧对帝王、愧对时代么! 两句诗虽然措词十分委婉,但用意仍很显豁,即向张丞相表白愿意出仕的心迹,希望他能向朝廷举荐。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坐看他人垂钓,而自己却无缘执竿而空怀羡慕之情。古语有“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说,诗人这里将它巧妙地另翻新意,以“垂钓者”喻仕者,即从政之人,以“羡鱼情”表自己求官的愿望。语含双关,不露痕迹,这样写能与题面“洞庭湖”相关合,做到形象的完整与统一。这是上一联的引中和补充,使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更加明显,其中咏叹的情调正表明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渴望。后四句托出了诗文本意,也正是作者写诗的目的。
这首干谒诗写得恰到好处:既不阿谀奉承,也不摇尾乞怜,而是不卑不亢,合乎体统,含蓄委婉,不落窠臼。此外,写景大气磅礴,声势几乎可吞云梦; 即景抒情,寄兴十分自然,不露斧凿痕迹,都是本诗艺术上的鲜明特色。这也是本诗得以传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