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原文与翻译、赏析

《致大海》原文与翻译、赏析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呀,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有什么可顾惜的?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个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 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再见吧,大海! 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查良铮 译)



【注释】 ①诗人曾一度想从敖德萨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未成功。 ②拿破仑于1821年死于圣赫勒拿岛的囚居中。 ③指英国诗人拜伦。他1824年死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队伍中。

【赏析】 1824年,普希金由于得罪了敖得萨总督和一封有反宗教内容的信被查获,将再次被流放到北方荒凉的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去,他写下了这首向大海的告别诗。它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是传统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作者把大海称做“自由的原素”,赋予大海以灵性,它不仅是孤独的诗人的知友,而且与他有共同的情感。作者用了许多富有主观色彩的修饰语(骄傲的、忧郁的、倔强的、任性的等)来塑造大海这个浪漫主义形象。大海在向诗人倾诉、恕语、召唤,他是多么想热烈地拥抱大海,随着它飘洋过海,去寻找自由的乐土。但可惜由于爱情或别的什么原因,他被束缚住了,仍然留了下来。眺望着汹涌的大海,诗人想到了不久前相继去世的欧洲的两个伟人。一个是影响欧洲一代历史的拿破仑,另一个是主宰一代思想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普希金对拿破仑的看法是历史地一分为二的,认为他曾是一个推翻欧洲各封建王朝、让人民看到“自由之光”的伟人,但后来却成了“蔑视人类”、企图奴役各国人民的暴君。(见《拿破仑》一诗,1821年)在《皇村回忆》、《自由颂》等诗中,普希金曾把拿破仑作为侵略者、暴君、恶徒来加以谴责,但在这里诗人却将他与自由的歌手拜伦并列在一起,这大概是隐含着对欧洲反动王朝复辟的指责。拜伦是大海的歌手,自由的化身,他不仅歌唱过自由,而且是在为希腊人民的自由而战斗的岗位上死去的。他去了,自由在悲泣。世界空虚了,到处都是专制的压迫,哪儿有自由幸福的乐土呢?! 第十三节是全篇的重心,它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现在诗人将被放逐到北方寂寞的荒原去,大海这个诗人心里的自由的偶象,将伴随着他,永不分离。大海与抒情主人翁——两个孤傲不驯的浪漫主义叛逆者形象,合二而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