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守者》原文与翻译、赏析
王亚平
白鸥在夜幕里睡熟了,
太平洋上没有一丝帆影。
乌云夺去了星月的光辉,
天空矗立着孤独的塔灯。
远处送来惊人的风啸,
四周喧腾着愤怒的涛声。
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
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
【赏析】 初读这首小诗,似乎给人留下一种即景之作的感觉,精练的文字中难以找出诗人情感得以奔腾宣泄的语言。只有当我们从诗的形象向诗的深层含义探索时,才会发现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涛。
这首诗所反映的景物形象具有强烈的对比色彩。首先表现在诗的小节与小节之间,如第一小节夜幕下的静谧与第三小节海浪喧闹的潮声的对比;其次,表现为同一小节中两种色彩鲜明的对比,像第一小节白鸥与夜幕,第二小节内的乌云与星月的光辉。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对比度的形成恰恰又是以其中一方被淹没在另一方为代价:白鸥消失在黑暗之内,闪烁的星月被乌云遮没。很明显,这对于以灯塔守者自居的诗人来说,无疑在情感深处蕴含着一种深切的失望,凝聚着因美好和光明失落的痛苦。
第三小节,呼啸的风声和喧腾的怒涛打碎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平静。不妨说,这狂烈的音响,是诗人的心灵驾驭着海风与波涛向夜幕与乌云愤怒抗议的狂呼。风与涛声这一重景物形象的转换结果,让我们领悟到诗人对这个世界态度的转变,由开始的默默忍耐进而发展成灵魂的骚动与不安。愤怒的风浪声象征着灯塔守者欲向黑暗复仇的信念。这一信念的升起又反衬出诗人对白鸥安睡于夜幕、太平洋上看不见帆影这类怯懦和畏缩现象的鄙视。
在黑暗与光明的搏斗中,诗人表明了自己的信仰:黑暗终将有破灭的时候,曙色不久即要降临世间,诗人要为光明奉献自己的全部生命。而灯塔守者的形象,正是一位捍卫光明的斗士。这位斗士虽然身处黑夜的包围之中,孤独的只身一人,他的身边没有战友,没有同志,但是,对光明的渴望与对黑夜的憎恨,使得他顽强地站立在自己的岗位上。这首诗写于1947年,正是国民党统治异常黑暗的时期,诗人对黑暗的诅咒显然具有明确的社会指向。
这首诗仅有八行,分为四节。因为诗人所采用的喻体贴切,加上对比手法的选用,从而使短短的诗行内蕴藏着十分深刻的内涵,显得文笔异常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