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鸟》原文与翻译、赏析
臧克家
当我带着梦里的心跳
睁大发狂的眼睛,
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
你真理一样的歌声。
我吐一口长气,
拊一下心胸,
从床上的恶梦走进了地上的恶梦。
歌声,
像煞黑天上的星星,
越听越灿烂,
像若干只女神的手,
一齐按着生命的键。
美妙的音流,
从绿树的云间,
从蓝天的海上,
汇成了活泼自由的一潭。
是应该放开嗓子,
歌唱自己的季节,
歌声的警钟,
把宇宙从冬眠的床上叫醒,
寒冷被踏死了,
到处是东风的脚踪。
你的口歌向青山,
青山添了媚眼;
你的口歌向流水,
流水野孩子一般;
你的口
歌向草木
草木开出了青春的花朵;
你的口歌向大地,
大地的身子应声酥软;
蛰虫听到你的歌声,
揭开土被
到太阳底下去爬行;
人类听到你的歌声,
活力冲涌得仿佛新生;
而我,有着同样早醒的一颗诗心,
也是同样的不惯寒冷,
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
我想唱,像你一样,
但是,我的喉头上锁着链子,
我的嗓子在痛苦的发痒。
【赏析】 这是作者最喜爱的一首诗,作者自己曾经说过:“即使从我所写的二十几本诗集中挑选五首,我也会挑选它的。”诗人何以如此钟爱这首诗?
诗名“春鸟”,其主要内容是对春天的“早醒的”鸟儿的声音的描绘,是对“春晨之鸟声”的赞颂,只有开头和结尾触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对个人受到压抑、打击的不平。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诗人借赞颂春鸟的“真理一样的歌声”所抒发、寄寓的情感。的确,诗人是在“万鸟声中”写下的这首诗,然而,他更是在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面目充分暴露,从而促使自抗战伊始就带笔从戎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抗日文化救亡工作的诗人,进一步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和自己的“去留”问题时写下这首诗的。诗人的心一直向往着被称为自己“灵魂故乡”的陕北解放区,政治逆流袭来,诗人在感到苦闷、压抑的同时,更加向往那个充满阳光的新天地。他决心结束这段生活历程,奔赴“灵魂的故乡”(后由于种种原因未去)。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鸟的鸣叫称作“真理一样的歌声”,这是用自然界的“鸟儿”的歌声象征人类社会的真理。诗人以极大的热情,用三分之二的篇幅、一连串美丽的比喻和排比句来形容“春鸟”的鸣叫,渲染其神奇的作用,诗人是那么强烈地赞赏和欣羡“春鸟”的歌声,这一切充分表现了他对真理、光明、解放的热烈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高度赞颂,抒发了他对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所开辟的新天地的赞美和向往;而这也正是诗人对黑暗得令人窒息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极端气愤与控诉。诗人身处恶梦般的寒冷现实,但他“不惯寒冷”,“有一颗早醒的诗心”,要像“春鸟”一样“歌唱自己的季节”。这是诗人“生命的歌”,难怪诗人要倍加“宠爱”。
诗人的钟爱,还在于《春鸟》在艺术表现上的佳妙。这首诗的总体构思是建立在象征的基础上的。诗人写的不是任何时间里的“春鸟”,而是“把黎明叫到”的早晨的春鸟,即“春晨之鸟”。这是以天文学上的“春”、“晨”的自然现象,来象征人类历史的社会现象。在诗人笔下,春鸟的歌声,能驱散黑夜叫来黎明,能“踏死寒冷”,“把宇宙从冬眠的床上叫醒,到处是东风的脚踪”,能使人类“新生”,周身“活力冲涌”……这样的真理歌声,指的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诗人用大量篇幅描绘春鸟的歌声所到之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则象征着解放区的崭新生活。但诗人并未点明,而只在“鸟”之前着一代表季节概念的“春”字,组成“春晨之鸟”这个象征意象,然后着意描绘其美妙的歌声,尽情挥洒诗人的赞赏与欣羡之情,让读者驰骋联想,品味诗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奇妙的比喻,大胆的想象,特别是富于诗意的通感,使得诗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诗人把“春鸟”那“真理一样的歌声”比作“黑天上的星星”,比作“活泼自由”的一泓潭水,这是把听觉的歌声转化为视觉的星星和潭水,以形喻声,并且,“星星”“越听越灿烂”,让听觉和听觉相互沟通,将春鸟鸣叫那“灿烂”的音色之美、音流之活泼描绘得出神入化。诗人还把春鸟的歌声比作女神们在琴键上弹奏出的旋律——青春的旋律,生命的乐曲,在琴键发出听觉的声音之后又转喻为视觉的形体“音流”,并特地点明这“音流”的来源:“绿树的云间”、“蓝天的海上”,给人一种仙乐、仙境之感,与“地上的恶梦”形成鲜明的对照。而这样比喻与此诗写作的具体环境即“1942年5月22日晨于万鸟声中”是相吻合的。鸟或栖息于树上,或翱翔于空中,故云“绿树的云间”,“蓝天的海中”;又是“万鸟”,故以“若干只”来修饰“女神的手”。总之,诗中精警、奇特而又妥贴的比喻俯拾皆是,明喻、隐喻、暗喻、博喻、曲喻错综使用,皆臻妙境,使得许多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从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