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好古
瓜洲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瓜洲原为江苏扬州与镇江间江中一洲,“以瓜步山之尾生此一洲”而得名,六朝时,由于地近当时的都城南京,遂为“舟航凑会”之“通津”。行政上隶属江南,隋唐之际始与江北岸相连。唐代时,由江南润州划归江北扬州辖区。在北宋时,瓜洲仍只是一渡口。1168年(南宋乾道四年)因为江防的需要,筑瓜洲南北城。《全宋词》收李好古十五首词,其中有几首是咏叹扬州、瓜洲、京口(镇江)风景的。在词中李好古自称是“江南客,走马来看”(《八声甘州·扬州》之二),可见李好古是从当时南宋的腹地来到当时的边防前线的。李好古有《清平乐》两首,都是关于途经瓜洲的伤时之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二首。第一首着重写瓜洲道中之景,这一首则写瓜洲城。开头一句,点明地点。“城如斗”,城廓形如斗状,是说城邑规模较小。“恰恰”,作为一个副词有加强比喻的效果。本来,“城如斗”这样描写司空见惯,平淡无奇,但用了“恰恰”二字,强化了这一比喻,使我们对这一个“城如斗”有了明晰深刻的印象。接着两句继续写所见之景。“乱絮”、“飞钱”,分别指柳花、榆荚,柳絮榆荚,飞拍行人脸面,这是清明前后的景象。这样的景象使词人想起了“玉关榆柳”,“玉关”,即玉门关,通常用来借代北方边关,古人好在关塞种榆树,如《汉书·韩安国传》载:“累石为城,树榆为塞。”词人在此把瓜洲城关与北疆边塞相比较,并非出于一种漫不经心的联想,而是有着时势和地位根据的。在南宋的版图上,江淮之地好如边疆。南宋时,金兵南犯,数次兵临瓜洲。南宋在此建城屯兵,遂为江防之要塞。词人把它与传统疆域意识上的边关做比较,隐含了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嘲讽。下片直接伸发此意。“控”,控制,“金山”,位于京口(镇江)江边,此处借指京口。这一句是写瓜洲地势的重要,此处江面狭窄,瓜洲直接影响京口的防守。过江即是南宋赖以生存的富饶美丽的江南大地。在此建城设防,固然可以抵御敌人渡江南犯,但是,江淮以外的大片故土何以为之?词人面对瓜洲江防,明确告诫人们别只求维护偏安局面而忘记中原大地。该词直接从瓜洲的江防形势着笔,以写景为讽谕,又由此引出直截的告诫,反映了词人对时事的切实关注和忧虑,表现出了词人深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