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唐·章碣》原文与赏析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相传是秦始皇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竹帛〕秦时以竹帛代纸书写文字,故借指书籍。〔关河〕函谷关和黄河,也指其它的关隘、界河。秦地在高山大河包围之中,以关河为屏障。〔祖龙居〕秦始皇的天下、领地。祖龙,指秦始皇。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借咏焚书坑这一历史遗址,来讽刺秦始皇焚毁文化书籍,践踏文化的愚蠢而野蛮的暴行。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秦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对此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经》、《书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一律烧尽。于是演出了一场焚书的闹剧,焚书与坑儒成为暴政的代名词。

这首诗在我们眼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诗人章碣侧视着焚书坑,久久沉思,而后环顾山川大地,感慨无限,随之,吟成此诗。全诗寓议论于形象之中,脱离了空洞的说理。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特点。用一幅幅引发联想的画面展现主旨,而画面上或显或隐地构筑着强烈的矛盾,最后完成了作者对焚书一事的否定。竹帛烟销,但没有使帝业成;关河巍峨浩荡,但也没有把祖龙大业守住;坑灰尚炙,余火未烬,大业非但没成,大乱蜂起;刘邦、项羽这两位叱咤风云的秦末起义领袖,虽然不关《诗》,不关《书》,但直接威胁着秦帝国的江山社稷。四句诗中分别以“虚”、‘空”、“乱”、“不”等一否到底,抒发了诗人对秦焚书这一历史事件的斩钉截铁的否定。章碣的诗以泼辣著称,读此诗我们可对其冷嘲热讽的笔触感受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