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王昌龄①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稽首求丹经②,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③。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注释】
①王昌龄:见《宿裴氏山庄》。
②稽首: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
③嵇康(223—262或者224—263),字叔夜,本姓奚,谯郡铚(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性格桀骜不驯,愤世嫉俗,因蔑视司马昭而招致杀身之祸。
【诗本事】
青年时代的王昌龄曾西行游历,后又入嵩山隐居学道。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赏评】
诗的开篇即直言自己对有道高人骑鹿云游、采药炼丹潇洒生活的钦慕:“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既而感到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即刻身体力行:“稽首求丹经”,也欲如“发短耳何长”的仙人一样云游四方。被其至诚所感,道人“乃出怀中方”,然而遗憾的是,诗人披读再三,仍然“了不悟”。原来是自己愚拙不慧、凡根未净,因而迫切希望高士们能指点迷津,帮助自己挣脱尘俗的羁束,以实现夙愿。全诗巧妙地通过遇仙、求经、未悟、归问等形象的描写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生命的永恒与愉悦、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