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唐·杜荀鹤》原文与赏析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是耐寒的树木,它枝叶繁茂,经冬不凋,生命力顽强。人们常以它来譬喻志操的坚贞、品德的崇高。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高标不畏雪霜欺。”(郑獬《松》)“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王安石《古松》)等皆是。杜荀鹤的这首诗则另具慧眼,不是具体描绘松树的形神状貌,描绘它的高大凌云,它的顶风抗雪,而是着眼于那貌不惊人的小松,通过对其成长过程的描写,既慨叹了世俗之人的眼光短浅,又赞美了小松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并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打并入内,从而予人以深刻的启示。

首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刚出土的小松。小松虽从地底冒出了其尖细的躯干,然而却处在周围深草的包围之中,因此没人能发现它。尽管如此,它却正开始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刺头”就是它倔强的形象展示,生命虽刚开始,它却不甘示弱,一个劲地住上冲刺。所以次句描写它:“而今渐觉出蓬蒿”。这是小松不断冲刺的结果。“渐”写出了其瞬息不停的伸展过程。它渐长渐高,终于独出蓬蒿,直至人们渐渐觉察到它的存在。这里,诗人用“蓬蒿”与“小松”相比,意味深长。蓬蒿又称飞蓬,秋枯根拔,风卷而飞,与小松的扎实顽强相比,正有霄壤之别。

次联,借松议世。“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凌云”是对松树的赞美,李白诗“何当凌去霄,直上数千尺”(《南轩松》),白居易“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栽松二首》)都表示了对松树成长壮大的殷切期望。而那些时俗之人,他们缺乏远见,对小松的强大生命力是不会理解的,对小松奋发向上的“刺头”也是视而不见的,所以他们也就根本不懂得小松将会高耸入云,将会成为栋梁之材,他们更不会去对小松悉心关照,着意培养。可是,如果等到小松长成参天大木,变成“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那样的时候,他们这时却跳出来指手划脚,品头品足,故作惊讶地称赞。诗人在此对“时人”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全诗写小松的成长过程。自小刺头是其过去,渐出蓬蒿是其现在,高耸凌云是其将来。诗人对小松顽强的生命力抱着乐观的态度而予以褒扬,而对小松的不被时人所识,抱着深深的不平和愤慨。诗人出身寒微,家境贫穷,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因此异常勤奋刻苦,可是遭遇坎坷,在科场上屡试屡跌,不断碰壁,因此,《小松》中所描写的现象,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