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以上诗句摘自杜甫名作《佳人》。《佳人》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时值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杜甫当时已辞掉了华州司功参军职务,挈妇将雏,投奔蜀地,途中越过陇山,来到秦州。全诗写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仍坚贞自守,保持冰清玉洁的节操。清人浦起龙说:“此感实有之事,以写寄慨之情。”(《读杜心解》卷一之二)因为诗人有实际感受,所以叙写中很自然地迸发出闪耀着哲理性光辉的诗句。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世态人情,厌恶没落的人,万事犹如烛光随风摇晃不定。杜甫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洞若观火。诗中写的“佳人”,原为“良家子”,当年她家官高势大,自己年轻貌美,自然攀龙附凤者驱之若鹜,其夫婿必然尊之爱之。可是经过了世乱,“兄弟遭杀戮”,家破人亡,她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只有“幽居在空谷”,“零落依草木”了,夫婿见到“新人美如玉”也就把她抛弃了。她只有过着变卖典质以度日的生活,在破旧茅屋中忍受饥寒交迫。今昔对比,世态炎凉不言而喻,人情冷暖尽罗其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在山,喻荣华富贵时,“泉水清”比被认为是清白的;那么失掉了原来的地位,离开了早先的环境,也就是“出山”了,当即被人视为污浊的。同为“泉水”,其“在山”和“出山”的环境变化,就被人视为“清”、“浊”不同。这实际上仍是与“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一致的,只是一直言,一喻写而已。过去有人认为这两句,一说妇人(泉水)在夫家(山)是清白的,离开了夫家就是混浊的。一说守节为清,改嫁为浊。都不合此诗上下文意。
清人黄生说:“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这和浦起龙的说法相似。正因为杜甫有生活依据、有实践体验,因而提炼出的诗句,既是此诗的有机部分,又带有普遍性,使人联系各自的阅历,体味社会人生中这种既习见又无理的问题。此诗在封建社会内得到很多人激赏,其原因也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