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天宝十四年(775)安史之乱,唐玄宗从长安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卫兵作难杀死杨国忠,并逼玄宗处死杨贵妃。自此马嵬咏史之作不绝。袁枚在乾隆十七年(1752)赴陕西路过马嵬驿时,也写了四首咏史诗,此为其中一首。
诗人身临当年是非之地,深思千年誉叹不绝的帝王妃子情爱。“莫唱当年长恨歌”,首句诗意并不在于表述君妃爱情不值得同情,也非否定白居易《长恨歌》对李杨爱情的描写。袁枚历来反对窒欲明性的封建礼教,他曾公开申明自己好色,提倡情欲的合理性。他的《马嵬》之作曾有吊杨妃诗:“金鸟锦袍何处去?只留罗袜与人看。”但是,这首诗并不是要重复历来马嵬咏史老调,而是由帝王之情,联想到百姓之情。诗以“亦”与上句“莫”相对应,将人们的视线从宫殿引向闾里,世间夫妻的生离死别,谁知有多少呢?他们合理的愿望,不能实现;他们悲惨凄苦的境遇,有多少人了解同情呢?
三、四两句,诗人巧用一“比”字,将杜甫描写的石壕村夫妻诀别,与《长恨歌》中唐玄宗杨贵妃死别之后,七夕相会长生殿相对照。石壕村中夫妻生离诀别的情景,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同样是情,同样要流泪。但君王则是嬉乐欢娱失落之苦情,而民生则是兵役饥饿,挣扎于死亡线上凄惨悲痛之苦情。一个“比”字衡量出作者感情在比较中的倾斜。
作者巧用同写安史之乱作品的对比,将两种悲苦之情,置于动乱年代的背景中来表达。百姓身受的苦难,远远超过了帝王宠妃之间生死两别的悲伤。封建统治者过于沉湎声色,不恤民苦,不以民情为情之根本,乱用奸臣,酿成了一场民族的灾难,君王自食其果,同时广大百姓也深受其害。百姓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是统治者纵情所造成的。相比之下,人民生死别离,更能催人泪下,更值得同情。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
请听听历代马嵬咏史诗的声调吧!“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刘禹锡)“君王若道能倾国,王辇何由过马嵬。”(李商隐)“可怜杜宇声声血,只在长生殿里啼。”(宋琬)“那堪此地青青塚,更待红尘蜀道回。”(曾庭闻)诗“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袁枚此诗由君王一家之情,萦联百姓千万家之情,堪称千古马嵬绝唱。
“其思专,故性情易传。”(袁枚《何南园诗序》)诗作即景不写景,咏史不述史,仅以对比议论,来抒写真情实感。诗将两种不同的“情”联系起来对比议论,融《长恨歌》、《石壕吏》历史巨篇佳作于四句短诗之中;既巧作翻新,又不求“奇险诘曲,惊人耳目”,却能“一语胜人千百”;既在对比议论中表述深刻思想,又不硬求词语的工整对仗,句法灵活,语言通俗,因而既明白如话,又能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