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唐]罗隐》原文与赏析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这位“古代第一美人”,自被越王勾践送入吴宫,便在国色天姿上烙下了深深的政治斑痕。历来咏西施的诗词,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罗隐的这首七绝,无疑是见解非凡,论辩有力的杰作。其独到之处,在于作者一反西施亡吴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家国兴亡自有时”的深刻见解,从而使这首小诗熠熠生辉,成为众多咏史诗中的一颗明珠。

诗的前两句是立论:“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落笔,诗人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明国家的兴亡自有时势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导致国家兴衰存亡的各种复杂因素。何苦要把西施当作亡吴的罪人来怨恨呢?“何苦”与“自有”反衬,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叹夫差亡吴者,把西施看作“祸水”,说她“脸横一寸波,浸破吴亡国”。西施的美艳果真有这起死回生、亡国兴邦的魅力?“何苦”二字,透露出诗人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的意味。其实,春秋末期,越国的复兴和吴国的败亡,仅就统治者个人而言,主要是因为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夫差忘乎所以,骄堕自毁。吴王听信谗言,逼死贤良,是昏君自己误了国家大事,何必要归罪于一个弱小女子呢?

诗的后两句未作正面的论证,而是以反诘语向“女祸”论者设置了一个无从辩答的难题:“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事理上的推论:西施倘若真有颠覆吴国的魅力,那么,越国后来的灭亡又该归罪于谁呢?据史记载,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越王是并不特别宠爱女色的。这一反诘,以退为进,用历史事实本身所固有的内在逻辑力量,驳斥了西施亡吴的谬论,使其不攻自破。需要宏篇巨著论述的问题,尽在这两句诘而不答的设问中,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根探源,作出具体的回答。

这首诗文字浅显近于白话,但是它所反映出的辩证思想却极其深邃,一句“家国兴亡自有时”的立论,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哲学智慧。或许有人以为此说失之于笼统,这是不应该苛求于前人的。诗人囿于时代的局限,虽然不能在推进历史发展的合力中,发现更为深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但后人沿着他所提供的思路,对历史的动因认识愈来愈具体、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深入,却是已被实践的发展所证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