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清]刘献廷》原文与赏析

[清]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空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王昭君,历来是诗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多以同情或赞赏的笔墨去写。而本诗作者却一反传统,不落窠臼,反主为宾,独具匠心地以王昭君为陪衬,公然为无数普通宫女的不幸抱不平,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笔锋犀利。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空妍媸!”“汉主曾闻”是句式倒装,为韵律的需要,同时也突出矛头所指的人物“汉主”。“曾闻”强调“听说”,这是因为汉主杀画师之事,并非出于史实,而只是后人的传说和戏剧、小说家的杜撰。据《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塞,以促进汉番的团结。元代戏剧家马致远出于反抗元朝统治压迫的斗争需要,修改了史实,编创为:画师毛延寿因求贿不遂,丑化昭君画像,昭君被迫出塞和番,投江报国,汉元帝杀了画师以泄愤。本作者舍实而取虚,借题发挥,乃“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作者抓住这个传说发表感慨说:其实,昭君的美丑岂是一个小小的画师所能掩盖歪曲得了的?!“空妍媸”的“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言下之意,昭君之被迫出塞,责在汉主。杀画师,这不过汉主嫁罪于人的做法。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作者调转笔锋,直逼汉主,责问道:汉宫后廷,多少像王昭君一样的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不是没有嫁给单于而至今不为君王所知吗?她们禁闭后宫,虚度韶华,空自熬白头发而不为人所知,命运实在比昭君还要悲惨,汉主又何曾顾惜过她们呢?昭君流落异邦终身不返,但她毕竟还曾得到过汉主的恩宠,毕竟还得到世人的同情、了解和赞赏,而这些可怜的普通宫妃,她们是至死也未见汉主一面,更不为世人所知晓,白白地埋葬了一生。诗人把无限的同情给予无数的无名宫女,把批判矛头直指封建君主,拆穿了他们仁慈多情的虚伪假面,公然为普通宫妃鸣不平,暴露了封建帝王多妻制的不人道。这在封建时代实在是惊天裂石之声。

本诗立意深刻,构思新颖,巧妙地运用传统题材,别开生面,独出新意。议论大胆、精警透辟。达到了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就揭示主题的深刻性来说,是超常绝伦的。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至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首哲理诗,如果我们撇开作者的本旨,而就汉元帝独怜惜已失去的王昭君而置宫中多少如花女于不顾这一现象而言,似乎还可以悟到一种人类心理现象上的通病:即对失去的东西,人们总是觉得特别宝贵,而对存在于身边的或已经得到的,则常常熟视无睹,至于拥有过多的,甚至视为粪土。愿我们都能珍视已经得到的普通而宝贵的东西。慎而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