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宋]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宋]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右柴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送别信州太守王秉所作。约为淳熙末年(1189)前后的作品。

在这首词里作者赞美了王秉的人品,抒发了别后的思念之情。尤其是从哲理的高度精辟地道出了王秉任职期间倍受拥戴的原因,耐人寻味。

词的上阙具体写送王秉别离的场面。从别宴写到田头,从作者写到父老。“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真不愿别离的酒宴早早散去,王秉这一去前景如何?一向豪放的词人此刻也不免情缕依依。“我辈情钟休问”,词人与王秉真切浓密的情谊无须质疑,那王秉为官一方的父老如何呢?“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王秉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宽厚待人,父老也是落泪田头,难分难舍。写到这里,词人笔触嘎然而止,离开具象。“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这两句既是词人对王秉倍受拥戴原因的总结,同时又是对这一情事颇具理性的概括。

“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取义于东方朔《答客难》之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里的意思是说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因为鱼儿必须吸取水中的杂质才能生存。但这里的秋水清澈得能看见毛发,没有任何杂质,鱼儿无从吸取养料也就无法生存,所以必定是“千尺定无鱼”了。从而说明王秉为官期间能遵循这个客观规律,仁慈宽厚,待人处事从实际出发,恰如其份,不挑剔,不苛求,赢得了民心。

“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充满了生活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世界是纷纭复杂的,有时甚至是激烈残酷的。人们追求那种尽善尽美的东西不过是一种美好愿望而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有所得必有所失。依据这个规律,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辩证地看问题,辩证地处理问题,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如果我们对人一味求全责备,对事一味要求完美无缺,我们就会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一无所获。正如词中所言,水太清就不会有鱼。要有鱼,水就不会太清。

词的下阙着意写了王秉走后词人对他的牵挂和信州百姓对他的怀念。“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人们对他为官时的思念不会忘记。同时词人也感到自己老了,剩下的时光不多了,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联系,鸿雁寄书,盼得佳音。

同许多别离词一样,词人写得情深意切,独到之处在于作者除了别情依依,还非常理性地去评价友人,从中悟出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