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池前鹤·[南北朝]吴均》原文与赏析

[南北朝]吴均

本自乘轩者,为君阶下禽。

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

稻梁惠既重,华池遇亦深。

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

吴均,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史称其“好学,有俊才”(《南史·吴均传》)。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为吴兴太守柳恽的主簿,柳恽时常与之赋相和。后因不如意而辞官,过了一些时候又重返柳恽幕府,柳恽仍“遇之如故,弗之憾。”吴均对柳恽终怀知遇之恩。这首《主人池前鹤》,就是抒写这种有离去之意,又有不忍之心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托物言志,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即前四句,主要是借写鹤来表现自己的极好的品质与才能。“本自乘轩者,为君阶下禽。”是说本应受到乘轩待遇的鹤,现在却成为阶下饲养的飞禽。“乘轩者”,指春秋时卫懿公爱鹤,把鹤分成若干等级,最上等的鹤可以享受出入乘车的待遇。这句诗是借写鹤来写自己目前的遭遇和处境。“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是说池前鹤有好看的外表,并且鸣声响亮,这是借写鹤,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才华。

后半部分主要是通过写鹤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稻梁惠既重,华池遇亦深”,“稻梁”,指给鹤吃的饲料,这里比喻自己得到的俸禄;“华池”,指让鹤栖息的地方,这里比喻自己所得到的地位。“惠既重”、“遇亦深”,是说自己得到的恩惠、待遇已经很丰厚了,所以才引出结句“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就鹤而言,是说它并非不向往大江大海,只是念及主人的恩情才不忍远去。诗人借此比喻自己虽有远大志向,只是因为感激柳恽的知遇之恩才不忍远离。

这首诗通篇是借鹤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知恩图报的思想,其中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同样的事情,由于环境、机遇、经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与不同,其结果也就不一样。就这首诗而言,诗人有极好的才学、极好的品貌,这是主观条件。这些主观条件影响到客观条件的形成。也就是说,具备了才学品貌,才会有客观上与之相适应的“稻梁”、“华池”,才会有合适的待遇和地位。这就是所谓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有能必有用,有德必见收”。从另一个角度说,客观条件也会制约主观欲望的实现。正是因为客观上形成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个知人善任的上级,才使诗人主观上形成知恩图报的思想,在未能报答柳恽的知遇之恩以前,是决不轻言离开的。这又是客观条件对主观意识的制约。纵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怀有离志而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正是这种还算优厚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从这首写于一千四百年以前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客观之间的辩证关系,看到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这样的角度玩味这首古人的佳作,不是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