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永嘉绿嶂山·[南北朝]谢灵运》原文与赏析

[南北朝]谢灵运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迳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残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真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寞寄抱一。

恬知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永嘉,即今浙江温州市。“绿嶂山”,在永嘉城北。《读史方舆纪要》:“(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此青嶂山,似即绿嶂山。此诗,当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

诗的前面十二句为第一层,描写登山经过。先写游前准备:“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准备好食物,拿起轻便的手杖,是为了沿着逶迤的小路登上绿嶂山。作好准备之后,便坐船到了山麓。坐船逆流而上,向溪的源头前进,只见溪边的小路曲曲折折地伸向远方;到了上岸的地方,坐船溪中泛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以下六句,便铺叙登山途中所见的风景。“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水波微动,似乎姿态中凝合着寒凉;竹丛经霜,愈见青翠光润。这两句,一写水,突出其清莹的特点;一写山,突出其长满竹丛的特点。“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涧水弯曲,往往辨不清流水的去向;丛林深远,愈是山的深处,愈是茂密。这两句,也是一句写水,一句写山。写水,突出其曲折的特点;写山,突出其树林茂密的特点。接着写仰望天空的情景:“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因为岩陡天蔽、竹树繁茂,在山路上行走,仰望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所以回看西方,认为是初月升空,只有一点光亮;回看东方,却疑是落日余辉照射,亦反显出一点光亮。以上六句,把登山途中所见的风景,写得幽深、曲折、迷离、恍惚,而又十分丰富。作者兴致勃勃,游览了一整天,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所以接着说“残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从早到晚,一忽儿就过去,不觉到了黄昏时分了;山岩和竹树最幽深的地方,都游遍了。

接下来四句为第二层,抒写优游之乐之情。先引《周易》爻辞,以说明优游之乐。“蛊上贵不事”,《周易·蛊卦·上九爻》说:“不事王候,高尚其事。”作者说明虽滞郡守世务,而不为其所累。接着作者直接抒情:“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隐者常常是安行无碍,高尚之风远离世俗,简直是举世无双。

诗的最后四句为第三层,说自己以此深得养生之道。“颐阿竟何端,寂寞寄抱一”,应诺与斥诃,竟然何由说是有差别的呢?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思想寄托持守于一个“道”上。颐,当是“惟”,通“唯”。阿,通“诃”。《老子》二十章:“唯之与诃,相去几何?”应诺与斥诃,相差有多少呢?意谓如果遇到应诺的时候,也不必高兴;当遇到斥诃的时候,也不必沮丧;因为二者差别不大。何端,何由,此指何由不同。抱一,指持守一个准则,即持守道。《老子》十章:“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魂魄(营魄)持守在这一个道上,思想能不离开这一个道吗?佛家也常说到“一”,如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家的“一”指大全。这两句说,作者已经得到了《老子》理论的真谛。“恬知既已交,缮性自此出”,恬淡寡欲与知识理性,既已交互调和,养生之道自然也就由此而悟出了。恬知,是《庄子》书中的词语。。《庄子·缮性篇》:“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缮性,即养形存生的意思。《庄子·缮性篇》专讲它的道理,意谓即使知道周围的各种各样事物,自己要恬淡寡欲,毫不受其影响。这两句说,自己的思想由于得到了山水灵秀的启发,更进一步理解了《庄子》所讲的缮性之道,获得了《庄子》理论的真谛。古语说:“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从这诗的最后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已经参透了这一深刻的处世哲理。

诗中“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表现了诗人一种遗世独立、飘然物外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入清景而忘世俗,至胜境而绝尘念的心情。谢灵运在那南北对峙、门第森然的社会环境中,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追求自由美好的境界,也就遁迹山林,观山赏水,穿林转壑,于是自然地咏出这么带有哲理性的名句。幽人,不为世俗所拘的人,那么也就无所窒碍,无所不适,高尚之风邈远难有匹敌。如果是俗人,那便虽有天地宽,出步即有碍。这也道出了首先要有自我修养,然后才有坦步大道的道理。加之诗前半部分的具体叙写,使人对此的认识有着充分的感性基础,言理之名便光采焕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