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意谓“梦中游天姥山的一首诗”。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天台县西北。这首《梦游天姥吟》是写了留给朋友作为分别时的纪念的。
这首诗,当作于李白四十四岁至五十五岁之间。李白四十四岁,被排挤出京,先游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再回到居住过的山东,最后又南游。在离山东前,李白作此诗留给在山东的朋友;所以,此诗又有一个题目叫《别东鲁诸公》。
这首诗,写的是李白凭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所幻构的天姥胜境,而又托之于梦游来记述。通过对梦游天姥胜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慕和对权贵的憎恶。以下,将全诗分三段来讲析。
诗的前面八句为第一段,写梦游天姥的缘由。前四句先用瀛洲作陪衬,说明天姥的确实有其山,可以一游。天姥山的实有,是李白梦游天姥的缘由之一。李白曾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不久前曾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无疑,求仙是他复杂思想的一个方面。但历经世故,他已经感到求仙不很实惠,仙境很难找到,还是实有的天姥山倒还可以一游。这说明了李白既信道,但对道也有所怀疑。后四句说天姥山不但高耸连天,而且向天横列开去,又高大又广阔,山势超过了五岳,掩盖了赤城;天台山虽有一万八千丈的高度,对着这座天姥山,也像要拜倒在东南面一样。这是写越人口中所谈的天姥雄姿,它吸引着诗人去游览。这是李白梦游天姥的缘由之二。拔,超过。五岳,古时常说的五座大山。赤城,山名,在现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当在天姥山的东南面,故说“东南倾”。李白幻构的境界中,认为天台与天姥相比,是显得非常低小的。这四句中,除“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是正面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广阔外,其余三句用的都是衬托的手法。天姥既超过远在中原的五岳,也压倒了近在邻境的赤城和天台。特别是说到“天台一万八千丈”,比起天姥来,还要拜倒在东南边,这就充分地衬托出天姥的高大。总起来说,这第一段的八句中,前四句写了游天姥的可能,后四写了游天姥的需要。
诗的中间三十句为第二段,写梦游天姥的经过,着重描绘了天姥风景的美妙,以及其中洞天仙境的绮丽怪异。先细致地写出了飞向吴越、初登天姥时恍惚迷离的梦境。梦境是:在一个夜晚就象飞一样地穿过了笼罩在镜湖上的月亮,到了剡溪一带,谢灵运留宿过的地方现在还在,那里清水荡漾,时时听到猿猴凄清的啼叫声;我脚穿着谢公屐,亲身登上了又高又陡的山路;似乎在半山腰中就能见到海上刚出的太阳,似乎在半空中能听到天鸡的鸣叫。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空中闻天鸡”十句,写出了飞向吴越的快、游兴像谢公一样足、天姥山的高、以及所见所闻的美妙。接着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六句,写入晚后诗人心情的惊惧、天气的变幻,以及对洞天仙境绮丽怪异景象的描绘。“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绕过重重迭迭的山岩,走过弯弯曲曲没有定向的山路,迷恋地赏玩着花,倚在石头上休息休息,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诗的后面七句为第三段,写梦游天姥后的感想:向往自由遨游,不愿事奉权贵。说从古以来一切事情都像向东流去的水一样,一去不返;现在告别了东鲁诸公之后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到青山中去,我要远行时就骑着它去游访名山;哪里能够低头弯腰去伺候有权势的贵人,而使我自己不愉快呢?前面描绘的梦境,实际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所幻构出来的自由美好天地。而现实中的权贵,又使诗人感到可憎。因此,诗人便立刻想到要随时骑上白鹿去“访名山”,也就是再去追求这美好的自由天地。这正是诗人的渴慕自由和鄙视权贵的思想的具体表现。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诗歌第二段中描绘的,可以说全凭想象。诗中夸张、衬托手法的运用,也十分成功。如在第一段中,以瀛洲来衬托天姥的实有,以五岳、赤城、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高大广阔。而“天台一万八千丈”,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诗中有的句子也富有理趣。我国地势是西边高、东边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流入大海永不回头的,所以古人常以东流水比喻事件或时光的一去不返。“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便富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一深刻哲理,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