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其一)·唐·常建》原文与赏析

唐·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唐朝的边塞数量很多,且大都悲歌慷慨、哀怨低回。诗人常建也善写边塞诗,他的《塞上曲》、《吊王将军墓》及《塞下曲》四首中的其余三首也大抵如此,唯《塞下曲》四首中第一首独树一帜、不同凡响,读之使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未描写战士的忠直勇武以炫耀武功,也未吟咏将士的思乡之情而诅咒战争。诗人慧眼独具,抓住了边塞宁静安适,日月朗照的美好时刻,热情地讴歌了民族和睦、友好相处的主题。

诗的头两句,叙述的是西汉朝廷与乌孙族友好交往的事实。据《汉书》记载,汉武帝以来,汉朝与乌孙族关系极好,武帝曾两次以宗女下嫁,乌孙亦多次以厚礼朝贺,双方长期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友好的一段佳话。诗人以这一段佳话入诗,真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玉帛,是指诸侯朝见时进献的礼物。诸侯携玉帛上朝,意味着归顺和宾服。诗的首句,传神地写出了乌孙使臣朝贺汉朝廷归去时的情景。诗中的“望”字极富深情,乌孙使臣朝罢离京,频频回头相望,大有不忍离去之态,生动地表达了汉朝廷待乌孙情意之厚,乌孙感汉朝廷情意之真。第二句“不称王”三字接得自然贴切,进一步点明了乌孙族归顺汉朝廷的诚意。

首二句以史实入诗,语气平缓,言简意深;后两句顺势写来,对这一史实热情赞颂。“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天涯”上承“归去”,“无征战”上承“不称王”,而“静”字则承上两句,写出了汉、乌交好的必然结局:古来兵戈相见,尸骨成阵的茫茫大漠,而今化干戈为玉帛。“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塞下曲》之四)的惨状不见了;“黄河直北千余重,冤气苍茫成黑云”(《塞下曲》之三)的情景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充满了温馨宁静的和平气氛。诗的结句,尤为神完气足,诗人着一“销”字,描绘出了战争的狼烟消散净后,明丽的日月朗照乾坤的美好境界,同时,借助这一美好境界表达了诗人渴望民族和睦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历代各民族的共同理想。诗人在这里,用他深情的彩笔,谱写了一曲民族友好的热情颂歌。

这首诗立意深刻,含意深远,在唐代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全诗朴实无华,却情意绵绵,感人至深。诗人长于炼字,“望”、“静”、“销”等字,用得精当传神。殷璠在评论常建《吊王将军墓》一诗时,称“属思既苦,词亦警绝”,借来评价这首诗,也是十分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