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渔·却病》鉴赏

《清·李渔·却病》鉴赏

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绝其因而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

俗云: “家不和,被邻欺。”病有病魔,魔非善物,犹之穿窬之盗,起讼构难之人也。我之家室有备,怨谤不生,则彼无所施其狡猾,一有可乘之隙,则环肆奸欺而祟我矣

然物必先朽而后虫生之,苟能固其根本,荣其枝叶,虫虽多,其奈树何?人身所当和者,有气血、脏腑、脾胃、筋骨之种种,使必逐节调和,则头绪纷然,顾此失彼,穷终日之力,不能防一隙之疏。防病而病生,反为病魔窃笑耳。有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则百体皆和。即有不和,心能居重驭轻,运筹帷幄,而治之以法矣。否则,内之不宁,外将奚视?

然而和心之法,则难言之。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怒不至于欲触,忧不至于欲绝。“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此和心诀也。三复斯言,病其可却。

(《闲情偶寄》)

这是一篇说理文,阐述的是“以和养身”的却病之道。

作者紧扣一“和”字,运用喻证、引证和正反对照的方法展开层层深入的论述。首段劈头揭旨,指出却病之道在于“和”; 次段以家和可防盗贼,可免“怨谤”,不和则“被邻欺”为喻,说明身和可却病,不和则病生的道理; 三段以树欲不朽,必先固其根本为喻,强调和身也要务本,其本不在“逐节调和”,而在“善和其心”。末段指出和心之法在于节制情绪,并以“和心诀”作结,解决了怎样和的问题。全文观点鲜明突出,结构周密谨严,说理翔实圆通,具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本文虽为说理,但读来无枯燥乏味之嫌,反有生动谐趣之感,究其原因,在于作者善用形象化的语言议论。如“病有病魔,魔非善物,犹之穿窬之盗,起讼构难之人也”,“防病而病生,反为病魔窃笑耳”,“心能居重驭轻,运筹帷幄”等句子,杂比喻、拟人于一身,在轻松幽默之中,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道理,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全文句式整散相间,长短交错,显得灵活多变而又富于美感。语气从容舒缓,不窘不迫,末段多用整齐的双句,读之仿佛长者在娓娓细语,再三叮咛。这些皆体现了“和”的风格,而又恰与文旨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