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自慰》原文|注释|赏析
十几年前,我走出大学门口,到一个高级中学里去教书。在那个学校遇到一个学生,他总是笑嘻嘻地没有苦恼。遇见什么难的问题,自己不能解答,而旁的同学能够解答时,他总是自慰地说: “在初中的时候我也解答过许多旁人不能解答的问题。”遇见自己有什么错误,他的回答是:“这一类的错误就是考甲等的某某同学也有过。” 因此他对于旁人的长处永不羡慕,对于自己的短处也永无悔恨,终日悠游自得,小小的年纪好象很懂得生活之道。他当时虽然不大被人看得起,并且始终以中下等的学生资格穿过中学和大学,但他后来走到社会里,却事事顺利,不几年听说已经做了简任官了。
近年来我听到许多名言谠论,才渐渐觉得那个人的生活之道是有所本的。他大半觉得羡慕他人,容易绝望、甚至毁灭之途,倒不如用这种自慰的方法去寻求个人的 “幸福”。几十年来,我们的民族就很善于用这种方法生存在世界上。
看见人家有什么长处,便说自己也曾经有过。人家的发明层出不穷,我们便提出丝、纸、火药、指南针。人家开发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便说,哥仑布以前南美洲早已有华人的遗迹了。俗话说,英雄不夸当年勇,想起祖先的光荣,应该自己惭愧,不但不惭愧,反而用它来遮自己的丑,殊非一个“尊祖敬宗”的民族所应有的事。
看见自己有什么短处,便说人家也有。就眼前的种种而论,发国难财、黑市、无限制的享乐的追求,道德水准的降低,便有人说,这是战时应有的现象。同时还举出许多外国的例子,作为这事的保障,好象是无论什么事只要外国一有,我们就心安理得,言之无愧了。姑无论这类的事在外国是不是准有,纵使有,拿人家的缺点来遮盖自己的罪恶,也殊非自强之道。羡慕他人,固然会有否定自己的危险,但也能刺激自己前进; 深的悔恨固然有时使人灰心丧气,但也可使人走上自新的道路。消极的自慰只能使人苟且偷生,积极的自责却能使人活得更象样子。在“民族复兴”成为盛极一时的口号的时代中,我希望大家自责能多于自慰。
(1944年《生活导报》)
赏析 本文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特写镜头,那主人公便是作者的一个学生。他对于旁人的长处永不羡慕,对自己的短处也永无悔恨,终日悠游自得,总是笑嘻嘻地从没有苦恼。描写这一人物并非作者的本意,本意在于揭示出他身上的一种病态——“自慰”。文学是讲究典型塑造的。杂文虽不同于小说、诗歌及一般意义上的散文,但它毕竟是文学的一个门类。因而作者笔下的这一人物,也可称之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了。
接着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把镜头推向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即由这一人物推向一个民族。这里仅仅用了一句非常简洁的话——“几十年来,我们的民族就很善于用这种方法生存在世界上。”——便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
有了以上过渡,作者就顺理成章地拿起手中那把犀利的解剖刀,用两个排比的自然段,从两个方面对“自慰”这种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和有力的鞭笞:一是看见人家有什么长处,便说自己也曾经有过,用祖宗的光荣来遮自己的丑;二是看见自己有什么短处,便说人家也有,拿人家的缺点来遮盖自己的罪恶。通过这一番剔骨入髓的剖析,就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所谓自我安慰,不过是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代名词。它是对国民精神的毒化,是民族复兴的巨大障碍。这同鲁迅先生笔下阿Q形象的精神胜利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作者以哲学家的眼力、思辩性的语言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消极的自慰只能使人苟且偷生,积极的自责却能使人活得更象样子”,“希望大家自责能多于自慰”。这也是作者为疗救“自慰”所开具的一副良方,可谓肺腑之言,情恳意切,能激人反思,催人振奋。
杂文是时代的感应神经。大凡优秀的杂文,无不让人触到时代的脉搏,指出社会的弊端,开出疗治的药方。本文写于1944年,当时正处在抗战胜利的前夜。对于这社会的氛围,作者并未从正面渲染,而是如画外音一般散落在字里行间,读者只要留心就能听得出来的。比如,那个学业水平始终处于中下等的学生,一旦走到社会里,便事事顺利,不几年“已经做了简任官了”,这才使作者觉得“那个人的生活之道是有所本的。”这“本”无疑是指当时的社会,这社会正是造就大批“自慰”型人物的温床。又比如,当时一方面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大众浴血抗战; 另一方面呢? “发国难财、黑市、无限制的享乐的追求,道德水准的降低,”无怪乎有些人要“拿人家的缺点来遮盖自己的罪恶”了。这里有一句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 不彻底改变这社会、铲除这孳生“自慰”的温床,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打开了我们封闭已久的国门,但 “自慰”的病菌并未从国民身上根除。读这篇杂文,对于启示我们反思民族的文化传统,坚定改革开放的步伐,仍不无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