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黯淡滩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萨都剌
长滩乱石如叠齿,前后行船如附蚁。逆湍冲激若登天,性命斯须薄如纸。篙者倒挂牵者劳,攀崖仆石如猿猱。十步欲进九步落,后滩未上前滩遭。上滩之难难于上绝壁,虽有孟贲难致力。滩名况复呼黯淡,过客攒眉增叹息。下滩之舟如箭飞,左旋右折若破围。欢呼踏浪棹歌去,晴雪洒面风吹衣。飞流宛转乱石隘,奔走千峰如马快。贾客思家一夕还,传语滩神明日赛。下滩之易易如盘走珠,瞬目何可停斯须!长风破浪快人意,朝可走越暮可吴。乃知逆顺有如此,逆者悲愁顺者喜。请君听我《黯淡歌》,顺则流行逆须止。顺者不必喜,逆者不必愁。人间逆顺俱偶尔,且得山水从遨游。
这首诗描写了划舟过黯淡滩的种种极致,既写了“上滩之难难于上绝壁”的艰险,又写了“下滩之易易如盘走珠”的顺畅,寓含着人生须豁达,顺境中不必得意、逆境中不必哀愁的哲理诗情。
黯淡滩,在今福建省闽江上游,南平县东,据《福建通志》载:“港滩在东溪者五,西溪者十有七,南溪九。其水湍急,其石廉利,舟上下有一失,势辄破溺。”萨都剌在这首诗的开端六句里,采用博喻手法,从各个侧面对黯淡滩上游之险作了大胆的夸张:黯淡滩的乱石层层叠叠,象牙齿一样堆砌得密不透风,船行至此,稍不留心便会破撞碎黯淡滩的逆行之船被浪头掀起,就象蚂蚁附在墙壁上一样,岌岌可危黯淡滩被冲起的湍流高不可攀,以至于逆水行舟象登天一样困难。划船的人摇摇晃晃,有时几乎是头朝下挂在船上。拉纤的人无路可走,只好象猿猴一样,时而攀登山崖,时而在石头上爬行。这里,诗人从乱石、行船、逆湍、划船人、拉纤人等角度,把黯淡滩的极度惊险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比喻之新奇,想象之大胆,意象之丰美,气势之宏大,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七至十二句,进一步挖掘逆水行舟之不易的细节:刚要前进十步,倒有九步被浪打退回来。船尾还未出险滩呢,船头又撞到另一个险滩上了。至此,诗人不禁重操李白当年惊呼蜀道滩的语气大声惊呼起来:“上滩之难难于上绝壁,虽有孟贲难致力。”孟贲,战国时勇士,以力大著名。连孟贲都无法征服逆水行舟的黯淡滩,何况我辈呢!于是,过客想起了这倒霉的滩名:“黯淡”,不觉紧皱眉头,叹息复叹息。
诗写至此,似乎已写尽了。诗笔似乎已行至“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但高明的诗人总能绝处逢生。只见萨都剌将诗笔陡然一转,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从“下滩之舟如箭飞”至“朝可走越暮可吴”,描写了顺水行舟之快迅、便当,使读者紧绷的心弦松弛下来。你看那下滩的行舟,快捷如箭,势如破围,船夫欢呼着、歌唱着、踏浪飞去。浪花溅面,风吹衣衫。即使在乱石丛中,行船也如奔马过峰一样,轻车熟路,行走自如。行船之快,以至于思家的商人敢和滩神赛跑,以至于行船早上刚到浙江,晚上便可赶至江苏了。怪不得诗人由衷感叹:“下滩之易易如盘走珠”,小船眨眼的功夫也不肯停留,一直飞奔。
从“乃知逆顺有如此”到结尾是作者的感慨:行船过黯淡滩一遭,才知顺境也罢,逆境也罢,都不过如此。一般而言,逆境中的人易悲哀,顺境中的人则欢喜,让我看还是顺其自然的好,能前行则前行,不能前行则暂停罢了。顺境中不必得意忘形,逆境中也不必愁苦不堪。人间的逆境、顺境都是暂时的,可变的,我们还是到名山大川去游玩、体味吧。这段议论从行船中生发开去,显得自然、贴切,说服力强。其中的人生哲理饱含着作者的见识和阅历,对读者有较强的启迪作用。
这首诗的结构十分紧凑。从描写逆水行舟转到顺水行舟,直至议论、升华,自然形成三层意思,不枝不蔓,简洁明了,尤其适合初学写作的人领会、揣摩。博喻手法的成功运用,为此诗增色不少。钱钟书先生称博喻为“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 ,连一接二的搞的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见钱钟书选注的《宋诗选注》)《黯淡滩歌》描写上滩之舟时一连串用了“石如叠齿”、 “船如附蚁”、船行“若登天”、“性命” “薄如纸”、拉纤者“如猿猱”等比喻;写下滩之舟时,又连续喻船为“如箭飞”、“若破围”、“如快马”、“如盘走珠”等,这些奇特的比喻直泻而下,造成意象的瑰丽纷繁,令人目不暇接,把上滩之险和下滩之快描绘得纤毫毕现。这种贴切、新鲜、夸张、绮丽、奇特的比喻充分显示了诗人很高的修养与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并使这首哲理诗克服了常见的枯燥之弊,而显得生动、形象、感染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