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表元《采藤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戴表元《采藤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戴表元

君不见四明山下寒无粮,九月种麦五月尝。一春辛苦无别业,日日采藤行远冈。山深无虎行不畏,老少分山若相避。忽然遇藤随意斫,手触藤花落如蝟。藤多力困一颦伸,对面闻声不见人。日昃将来各休息,妻儿懒拂灶中尘。须臾叩门来海贾,大藤换粮论斛数,小藤输市亦值钱,籴得官粳甜胜乳。明朝满意作晨炊,饱饭入山须晚归。南村种麦空早熟,逐日扃门忍饥哭。

藤是蔓生植物。有白藤、紫藤等多种。本诗所指的是白藤。这种白藤产于广东、浙江等地,其茎柔软而坚韧,可编制篮、椅、箱等用具。这首乐府诗通过对四明山区农民春季采藤、卖藤劳动过程的描述,再现了他们穷苦的生活,比较隐晦地指责了元代沉重的赋税对农民的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开头四句诗是: “君不见四明山下寒无粮,九月种麦五月尝。一春辛苦无别业, 日日采藤行远冈。”“四明山”在今浙江鄞县西南。”寒”即贫困的意思。诗人开门见山地点出了采藤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春季的四明山区,麦子未熟青黄不接,种田人贫困无粮,为了活命只得天天进山采藤。以上仅是字面的含义,若细心品味可以看出,诗人的真意不是表现在字面上。 “九月种麦”四字已告诉读者,采藤人的真实身份是农民。因“寒无粮”才“采藤行远冈”。种田人无粮吃,靠采藤来维持生计,元代的田赋之重是不言自明的。通过种田人无粮靠采藤来活命的现象,来影射元代的赋税制度,这就是诗人的真意所在。这些种田人是如何采藤的呢?诗人接着写道: “山深无虎行不畏,老少分山若相避。”为了生活须全家出动连老人、孩子都得上山。“分山”是说采藤人分别到各个山冈上去。因为前一句已讲了此地虽有深山但无猛兽出没,所以采藤不必聚在一起,这样或许能采到更多的藤子。“忽然遇藤随意斫,手触藤花落如猬。藤多力困一颦伸,对面闻声不见人。”这四句诗,形象逼真地写出了采藤的艰辛和劳累。四句诗的意思是,藤的花上长满了刺犹如刺猬。砍藤时稍不留意就会扎在手上,深山中藤多采藤人极其劳累。只听得见采藤人的痛苦之声,而看不见一个人影。真可谓山深藤密人烟稀少。 “日昃将来各休息,妻儿懒拂灶中尘。”“日昃”即日过午。 “妻儿”二字正好照应了前面的“老少”。“懒拂”二字是对前面“力困”的最好说明。繁重的采藤劳动,一天下来使采藤人个个疲惫不堪,妻子、儿女累得连灶上的尘土也懒得拂去。采回的藤有什么用呢?诗人写道:“须臾叩门来海贾,大藤换粮论斛数,十藤输市亦值钱,籴得官粳甜胜乳。”“海贾”即海上贸易的商人。采藤人采回的大藤可以与海商换粮食,十藤运到集市上也能卖到钱,用钱买回粳米的饭多么香甜,有了粳米明日的早饭不用发愁了,饱吃一顿再进山采藤,可以采到傍晚再回来。所谓“明朝满意作晨炊,饱饭入山须晚归。“正是这个意思。在诗的结尾,诗人又笔锋一转,用简略的语言描述了另一个村子南村的穷困景况:“南村种麦空早熟,逐日扃门忍饥哭。”“扃门”即闭门。诗人最后说南村的麦子比其它村早一点成熟了,但整日从村中听到的却是各家闭门传出的忍饥挨饿的哭声。是什么原因呢?诗中一个“空”道出了真情,麦子刚收下来,已被官吏掠夺干净,各家已是四壁空空无存粮了。 “空”字形象地写出了元代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剥削。

诗人的本意是通过采藤人的劳动,隐晦地谴责元代的赋税制度。但通观全诗可以看出,诗中没有一句抒情议论的句子,但诗人的主观倾向却在叙事的字里行间显示出来。全诗通过描述客观现实,使读者在事实面前受到感染,从而唤起他们的爱和憎。这首乐府诗从开头到“饱饭入山须晚归”,诗人都是在叙述种田人采藤的时间、地点、原因,采藤、卖藤的经过,但我们从中不难觉出诗人在叙述的字句中是富有感情和倾向的。诗人把自己的倾向和感情巧妙地融会在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中,使之不漏痕迹。

诗的结尾,诗人也一改诗中常用的“卒章显志”的老框框,没有在结尾发议论,而是在叙述事实中结束。通过南村农民与采藤的农民的对比,让事实来说话,这就使诗显得比较含蓄,更耐人寻味。

这首乐府诗吸收了不少口语入诗,它以浅近朴素、自然流畅的语言描述了南国的采藤劳动,通过这种描述,反映出元代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的赋税问题。所以说这首乐府诗既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又包含有较深的社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