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白雁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刘因
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干。北风三吹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乾坤噫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钱。万里江湖想潇洒,伫看春水雁来还。
刘因是元初较有成就的文学家。诗、文、词都很好;特别是他的诗,颇有深沉追思、寄怀幽远之作。《白雁行》是他的诗歌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风格高迈,比兴深微,表达了作者痛切的故国之思。纵观全诗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极强的摄制力,他能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背景进行高度浓缩,然后复制在几张胶片上成就了几幅内在联系相当紧密的剪影,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字,可它的容量却极为阔大,远非我们一下子就能够说清楚。
“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干,北风三吹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首句就不同凡响,有先声夺人之势。北风初起,易水便寒冷刺骨。全篇的前半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极写冬季北风的强劲,借指蒙古兵进攻南宋的气势之盛。从首句“北风初起易水寒”到尾句“寒气直薄朱崖山。”由“初”而“再”,又由“再”而“三”,再到“直薄”,气脉非常连贯。虽中间少有间歇,但那是在蓄积力量准备更大规模的冲锋,进行更为巨大的跃进。北风不正是一次比一次更强烈、更迅猛吗?结构相当紧凑,一环套一环。语言上也极为洗练,除了,“初”、“再”、“三”时序的更递外,再就是“易水”、“江干”、“临安”以及“崖山”空间位置的转换。用笔极省,不枝不蔓,而且语尽而意无穷。更巧妙的是,这一段对景物的白描正与我国冬季的气候特点相吻合。由于我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这种冷空气势力极强,可以翻山越岭,直逼东南海滨,用它来比喻当时蒙古兵大举进攻南宋的情况既形象又贴切。本诗所反映的正是蒙古人大举南下、南宋覆亡的事件及其过程。诗题《白雁行》中的白雁用的是谐音,隐指元丞相伯颜。《西湖志馀》中先是有谣云: “江南若破,白雁来过,”宋度宗咸淳十年(1374)元丞相伯颜由北而南大举进攻;宋恭帝德二年(1376)伯颜入临安,南宋都城陷。公元一二七八年陆秀夫、文天祥拥立赵昺迁崖山,第二年元军至崖山,陆秀夫负赵昺投海死。至此南宋王朝覆亡。其间仅五年时间。正象阵阵强劲的北风把枯枝败叶一扫而光一样,蒙古人轻而易举的就把南宋王朝消灭了。蒙古人“初”则到易水之滨; “再”就到长江沿岸,其行也速, “三”便到了临安,兵临城下,黑云压城;最后直逼红色的崖山。
“景语即情语”。写景的目的就在于为抒情作铺垫。“乾坤意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残”的感叹之所以水到渠成,无疑是前面写景带来的必然结果。这神来之笔,干净利落,似音乐的休止,又似行人猛然间跌入无底冰谷,进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无望之境,仿佛把人的希望全部轰毁,其情调刚健苍凉。可叹啊,大宋三百余年的江山,就这样“弹指一挥间”被一阵风吹得踪迹全无。似和辛稼轩“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同出一辙。乾坤”指天、地,这里指江山。 “三百”举成数,宋九六零年建国至一二七九年崖山陷赵昺投海凡三百一十九年,曾制北方的宋王朝却成了异族奴役的对象。变化之大,概莫甚焉。作者在另一首诗《感事》中这样写道: “四海堂堂皆汉土,谁知流泪在金铜。”和本篇一样都真实地抒发了作者怀念南宋故国的心情。作为南宋遗老,在元朝虽也曾求得一官半职,但也不无感慨,深感自己民族被压迫歧视,感到徬徨苦闷。 “万里江湖想潇洒,伫看春水雁来还”末尾两句,沉郁忧伤的氛围顿失,基调忽又高亢起来。从“山重水复”忽而转到“柳暗花明”之境界,看到大宋江山被“一风扫疑是失望的和无可奈何的,但作者并没有去写自己当时的落魄感,而是宕开去,去写幻想,这样把悲事写喜,更显现出诗人深沉的悲和深沉的故国之思,也更能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寄怀无疑是幽远的。这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性又有高度艺术性的乐府诗歌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