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接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玉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 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明妃曲》为乐府旧题。王嫱原作题曰《昭君怨》,属“琴曲歌辞”,后人有《明君怨》、《明君词》、《明君辞》等。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江东刑狱任上写了《明妃曲二首》,以其立意尖新、借古寓今,曾博得不少人的赞赏。一时之间,文人学士,争相唱和。当时梅尧臣、司马光、刘敞等著名文人均有和诗。但是,也有不少人非难此诗。欧阳修是王安石的老师,他也和了两首,其立意和主旨恰恰是批评王安石的。这两首和诗,据说是欧阳修自认为的生平得意之作。
和诗共两首。与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诗对照一下,便可知欧阳修的和诗与王诗的顺序恰恰相反。欧诗其一,正和王诗其二。这里先说第一首。这一首写明妃出塞之苦。
开首四句写胡人的风俗,实则暗寓着胡、汉风俗不同。这里明写胡人的风俗是“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他们是游牧民族,居“无常处”,随着“泉甘草美”而到处转徙,过着和“鸟惊兽骇争驰逐”的生活。这里字面上虽没有写汉族的风俗,但显然胡人这些风俗与汉族不同。 “谁将汉女嫁胡儿”以下四句写明妃出塞,点出《明妃曲》的由来。由上面可知,作者将胡人看作是和“鸟惊兽骇争驰逐”的非人生活,所以这“谁将汉女嫁胡儿”句实际上是对汉元帝的斥责。 “风沙无情面如玉”句写作者对明妃出塞这一事件的不满和对明妃不幸遭遇的同情,意思是这位“面如玉”的美人却被远嫁到“风沙无情”的荒漠之地,这显然是不相称的。这“无情”二字,字面上说是“风沙”,实际上紧承上句,可知是暗写汉元帝“无情”。“身行”二句写明妃出塞的荒凉寂寞。一路行来,不见一个汉人。言外之意是说,所见的除了“风沙”之外尽是胡人,所以两相对比之下,她不由得想念起自己的故国和家乡来了。 《思归曲》,即指王嫱所作的《昭君怨》:“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叶。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往。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推手为琵却手琶”以下,为诗的第二部分,明妃的《思归曲》产生的影响。 “推手”二句写明妃在胡地弹奏《思归曲》,连不懂得汉语的胡人听了“亦咨嗟”。 “玉颜”二句,写明妃死了以后,她的《思归曲》便传到了汉朝。 “玉颜流落死天涯”,写明妃的不幸遭遇。绝代佳人,在汉宫久被埋没,最终落得个“流落死天涯”的结局,岂不悲乎? “汉宫”四句写明妃的《思归曲》在汉宫流传的情况。写宫女们争相用“新声谱”来弹奏。为什么呢?因为她们的处境与明妃在汉宫时相同,他们又十分同情明妃的遭遇。再加上她们自己的苦楚,因此这种“新声谱”的《思归曲》将更为凄怆。这就是“遗恨已深声更苦”的内蕴。 “遗恨”指明妃《思归曲》的“遗恨”,暗用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之意。“声”指“新声谱”。 “纤纤”二句写宫女们在宫中为君王弹唱,君王视以为乐,为欣赏而欣赏,他听得入了迷,让宫女们一遍接一遍地弹,不让宫女们“下堂”。最后二句“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是对汉代君王的严厉斥责!明妃在汉宫之时,他们根本不去过问,致使其久被埋没;后来明妃“流落” “天涯”,思归不得,作此《思归曲》,死后流传汉宫,而君王却不仅不同情明妃的遭遇,反而为欣赏而欣赏。他们没有到过塞外,不知道塞外路途之苦,哪里知道这乐声实际上是明妃的断肠之声呢?
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相对比,可知欧诗正和王诗针锋相对。我们认为,欧诗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有关王昭君的正史野史记载,可知明妃出塞的心情自是凄苦的。实事求是地说,欧阳修的这首和诗,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本诗的最后二句,则为明妃的知音之言,是全诗最为警策之句,光照全篇。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立意虽然尖新,但却并不符合明妃出塞的历史事实。无怪乎,他的老师欧阳修要和这两首诗了。
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按其内容和的是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诗一开始,欧诗便和王诗起笔不同。王安石是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欧阳修却从明妃在“汉宫”时写起: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个“初”字,极尽含蓄之致。这里的“初未识”,正从“始不见遇”翻出,于中暗藏着一个“恨”字。 “一朝随汉使”以下六句写明妃出塞本事。由上可知,明妃之所以愿嫁单于,并不是从两国的友好往来出发,而是在“昭君恨帝始不见遇”的情况下的愤激之行。我们应该象欧阳修这样尊重史实,实事求是地来评价历史人物,决不能按我们今人的思想去评价历史人物,去理解分析古代作品。 “绝色天下无”二句写汉元帝的懊悔之意。这二句,从《李延年歌》化出。 《李延年歌》云: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二句,写在明妃出塞后汉元帝竟不思自咎,反而迁怒于画工毛延寿。显然,这是对汉元帝的极大嘲讽。 “耳目所及尚如此”四句,是对汉元帝和亲政策的批判。作者深刻地指出:在耳目所及的后宫中的绝代佳人王昭君,汉元帝竟然如此不了解,那么远在万里之外的匈奴,又怎能轻于相信呢?这种和亲政策实在是太笨拙了。显然,欧阳修在这里是借汉写宋,实际上是对北宋以来所推行的对辽和西夏的政策表示不满。
“明妃去时泪”四句紧承“女色难自夸”句,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明妃的悲惨遭遇。这“泪”是明妃出塞时留下的伤心之泪、怨恨之泪,这“花”则象征着明妃的青春美貌。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二句,象征着明妃的悲惨遭遇。最后二句“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是作者的感慨,也是极为警策飞动的名句。字面上是写花,实际上是写人(明妃)。意思是说:因为你的容貌太美丽了,远远胜过别人;而你又太正直了, 自恃貌美,不去贿赂画工, 自然不会被汉元帝发现宠幸。因此,你不要悲怨“春风”日暮,应该嗟叹自己命该如此呀! 显然, 这是用的反语。试想, “红颜胜人”有什么不好?为人正直、不行贿赂有什么不好?但是在朝廷昏庸、邪风盛行的时代里, “红颜胜人”而又正直的王明妃只能落得如此结局。由此可知,作者的刀笔所指,在于汉朝的最高统治者汉元帝,在于整个朝廷。王明妃的悲剧,应该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按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的结句为“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其二又云:“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意在说明妃在汉宫是失意的,而在匈奴是得意的。从欧的和诗其一及关于明妃出塞的大量历史资料来看,王明妃并不认为自己出塞是得意,是“乐”。由此可知,欧的和诗从历史事实出发,从同情明妃的不幸遭遇出发,从斥责汉元帝出发,所以能够高出王安石的原诗。而这正是欧阳修之所以将这两首和诗视为平生得意之作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