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双调]折桂令|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周德清·[双调] 折桂令

周德清

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才罄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注释】 ①蓬窗:犹言蓬户、蓬门。谓编蓬草为门窗,形容贫寒之家。②七件儿:七件事,指日常生活中的七种生活必需品。据宋吴自牧《梦粱录》 记载: “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③消乏: 消耗完了。

【鉴赏】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七件儿全无” 何以度日? “做甚么人家?” 问得悲切,问得激愤。闭上眼,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正倚窗无语,却一声声长吁短叹,愁肠百结,无以自解的郁懑情态。

柴米油贵得吓人,简直如灵芝、如甘露、如丹砂。作者连设三个比喻,既夸张又贴切。日常普通之物却成为最稀有、贵重之品,只有度日艰难的人才会深切体会到这种“米珠薪桂” 意味着什么。酱瓮里刚刚没有了酱,盐瓶里又没有了盐,再看看茶也没有多少了,醋也只剩下那么一点点,困窘简直如迎面飞来的黄蜂,一个接着一个。“才……又” 的句式,语气迫促,困窘之状显豁,而“茶也无多,醋也无多” 用重复句式,加强了艰难迭现的沉重感。

“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元朝统治者把知识分子列为下下等人,有所谓“九儒十丐” 之说,就是走上仕途的文人也往往受到统治者的歧视,他们的思想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因此,处世态度比较消极,他们或隐遁山林; 或沉湎于声色,或杯酒浇愁,放浪形骸; 或乞食于人,沦为奴仆,像关汉卿以 “半生来弄柳拈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为自豪。可见,折柳攀花,是元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扭曲的生活,作者也不例外。但是,艰难的生活,逼得读书人连消极逃避都办不到了。“怎生” 二字,将感情推至高潮,声声嗟叹,忽地哽住,其悲愤更显得郁勃而难以平息。

这首小令,不应该仅仅看做是作者的自述,而应该看做是当时整个社会景况的一种反映。据史书记载: 元世祖忽必烈时,实行 “中统交钞法”,以金银为钞本,后来,“历岁滋久钞法偏虚,物价腾贵,奸伪日萌,民用匮乏。” 可见,此曲中反映的物价腾涨,给下层人民带来的生活窘况不完全是艺术的夸张。在元人散曲中,以这样的角度、这样切实的问题来反映社会经济之衰败、民不聊生的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小令明白如话,对“七件儿全无” 进行铺排,洋洋洒洒写来,淋漓尽致。在铺排直叙中又善于不断变化,显得错落有致。结尾变悲叹为愤激,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