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侍中·[中吕]喜春来·四节|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吕侍中·[中吕] 喜春来

无名氏

四节

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揉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

垂门艾挂狰狰虎,竞水舟飞两两凫。浴兰汤斟绿醑泛香蒲。五月五,谁吊楚三闾。

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香橙肥蟹家家酒,红叶黄花处处秋。极追寻高眺望绝风流。九月九,莫负少年游。

【鉴赏】 我国的节令,其源头之一就是以月日数字相重者为节,如: 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这四首小令正是写这“四节” 的民间风俗,很有生活气息。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此时海棠淡红,杨柳低垂,杏花如火,桃花似锦,芳草遍地。暮春时节, 和暖之气遍布江南。 上巳节起源很早, 在春秋时代的郑国,就有在溱水、洧水之上举行招魂续魄、拂除不祥之礼。唐宋以前,上巳节虽加强了娱乐成分,但也有在水边举行祓禊的仪式。而此曲只是描写暮春的景物,再也不见“行浴”、“修禊” 字样,这表明上巳节到了元代已名存实亡了。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门前悬着艾蒿,人人身上挂着绸制老虎,条条江上热火朝天赛龙舟。此外,还以菖蒲艾叶煮水沐浴,酌饮由菖蒲泡制或加雄黄的端午酒。相传端午节的起源与纪念屈原有关。包粽子是为了投入水中请屈原吃,赛龙舟是为了争先救护屈原。后来这一节日糅进了消灾避难的民俗信仰,纪念屈原的意味至元代而淡薄,故而发出了“五月五,谁去吊屈原”的慨叹。

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这一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天孙” 指织女。织女只有七夕才得以停机闲暇,与牛郎在鹊桥相会。而人间却忙于摆香案、设瓜果、穿针线,乞求智巧。遥想双星,他俩蓄积了一年的心事自然稠密,话头自然冗长。“三郎” 指唐玄宗。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也对星空发过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长恨歌》)。然而,他俩的爱情远没有双星久长。难怪牛郎织女要回头笑三郎空有情誓了。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这重阳佳节,人们结伴出游。他们携带香橙、肥蟹及美酒来到郊外,登上高山,痛饮美酒,品赏黄花,遍插茱萸,秋景与游人皆绝顶风流。重阳远足登高,实为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少年人最喜欢出游,因而不要辜负了令人少年永驻的出游活动。

以上四种节令,除上巳节消亡外,其余端午节、乞巧节、重阳节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