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之出矣》诗文原文与赏析

《自君之出矣》言情赠友

自君之出矣,壁上蜘蛛织。

近取见妾心,夜夜无休息。

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

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

驰情增悴容,蓄思损精力。

玉簟寒凄凄,延想心恻恻。

风含霜月明,水泛碧天色。

此水有尽时,此情无终极。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思妇辞。

首句 “自君之出矣” 以哀怨叹息的口气交待了自己的处境和身份; 是一个独守空床的思妇。她的夫君究竟去了何处,是久戍边关还是入朝任职,或者只不过是个商贾,长年在外追逐什一之利?诗中始终没写,因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乃是离别这件事本身,所以仅一 “出”字,便构成了她痛苦与思虑的根源。次句既是实写,也是象征。壁上挂满了蛛网,说明房间无人打扫,一派凋敝景象。不是无法打扫,而是没有心思,没有必要,这正是《诗经·卫风》 中 《伯兮》一篇所谓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意思。此句不说蛛网如何多、如何厚,而是用一个 “织”字说明这种状况一直在延续。它以缀网之蛛的繁忙,反衬思妇的寂寞无聊; 又以蜘蛛织网的苦辛,象征思妇的空劳牵挂。所以三、四两句明白道出: 这正像我的心一样,夜夜思虑不安,无止无休。“近取”即 “就近取譬”之意。“夜夜”皆“无休息”,说明思虑之深、之苦。思之不得,即设法通达音讯,万语千言,又无从写起,则干脆寄之以 “玉环”,以表达 “相忆”之情。那么为何偏偏要以 “玉环”来 “表相忆”呢?这是因为 “环”在古代主要有两种象征意义: 一是借谐音以表 “回还”之意,再者是借形状比喻 “和合如一”之意。所以,“环是妾之心”一句正是诉说了自己盼望远人归来,夫妻会合如初的心愿。而以玉之质地来比拟夫君的德操,则既是称赞其坚贞无瑕,同时在这赞誉之辞中又流露出一种隐隐的担忧。因为在那个时代,妇女随时都有遭到抛弃的危险,在这位女主人公的下意识中,谁能肯定没有以 “玉”来相规劝和提醒的意思呢?虽然寄去了玉环,剖白了心迹,然而此身不能随之同往,相思的苦绪亦不得少解,这便有了九、十两句的自怜之辞。“驰情”必然魂不守舍,但纵令有万种风情,心神俱往,也难使那人有所知晓,只是徒然增添了容貌的憔悴罢了。“蓄思”太过,又必然茶饭无心,亦无甚用处,也只不过减损了自己的精力而已。心知如此,却又欲罢不能,因为秋天到了,华美的竹席上凉意侵人,更使人痛感 “空床难独守”。“寒凄凄”既是身体的感觉,亦是精神的感受,二者互相生发,更觉寒不可耐,因此,对于远方亲人和对于自身不幸的 “延想”自然就是必不可免的了,而 “延想”的结果只能是“心恻恻”,使心理痛苦不堪,反过来看,“心恻恻”则又会进一步使这位女子“增悴容”、“损精力”,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愁结。既然 “驰情”、“蓄思”、“延想”这些心理活动都使人如此痛苦,那么转移一下注意力,观赏观赏眼前的景物如何?她确实这样做了,十三、十四两句的意思是说:举目望去,但见秋风阵阵,冷月如霜,碧水映着碧空,更觉一碧无涯。如此,应该极目骋怀,心中的郁积一扫而空了?不,恰恰相反,因为女主人公又痛切地感到,眼前这流水再空阔,也有个尽头,而自己这一片痴情,无限苦思,却永远无际涯,无穷无尽。是的,即使到了今天,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不是仍可以感到那颗忠贞多情的心在痛苦地悸动么? 至此,全诗似在一声余音不绝的悲叹之中结束。

从诗中来看,所写人物的物质条件还是相当优越的,但这并不足以影响它的代表意义,因为爱情的忠贞,相思的痛苦,这样主题往往是永恒的,而且所谓的游子思归,也是当时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她个人的爱情悲剧中,也有着艰辛的社会生活的折光。这首诗全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就,它以其质朴无华、直白深挚的格调,表现出所写人物情感的真实和深沉,也流露出作者对这类人物命运的由衷同情,这与历史上那些对妇女痛苦带着病态的欣赏心理,借题发挥的香艳之词,是有着天壤之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