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诗》言情赠友诗歌
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
瑶台含碧雾,罗幕生紫烟①。
妙会非绮节,佳期乃凉年。
玉壶承夜急②,兰膏依晓煎③。
昔悲汉难越④,今伤河易旋⑤。
怨咽双断念,悽悼两情悬。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人民广为传诵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根据天象,银河之南有牵牛星,银河之北有织女星,二星隔河相对,而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晚相距最近。于是聪明的古代人民便创造出每年七月初七日夜晚由鸟鹊搭桥让这对夫妇相会的神话故事。自汉代以来,文人墨客屡有歌咏,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每每洒下一掬同情的眼泪。萧衍这首 《七夕诗》 即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首。
诗的前四句是铺张七夕之会的环境。农历七月初七,正值初秋时节,当月光笼罩大地时,那到处凝聚着的露水珠,晶莹透澈,熠熠生光,为这美丽的月夜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加之秋风送爽,结满各种果实的树枝也显得分外鲜明,洁净。这二句是实写七夕月下极富有魅力的境界,至三、四句则由现实转入想象。瑶台,是神话中仙人所居之地,碧雾、紫烟均泛指祥瑞之气。在神话传说中,仙人及其所居之地历来是祥云笼罩,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的。“瑶台”二句突出诗篇所写乃是神仙。以上四句不论是写天上抑或写人间,所描绘的境界都是很美的,这时间、这情景都预示着一出浪漫情调的故事即将发生。
五、六句 “妙会非绮节,佳期乃凉年”直如一瓢冷水迎头浇下。“妙会”、“佳期”均指这一晚的相会,用“妙”、“佳”二字来形容本应引出吉祥如意的结局,而诗人却以“非绮节”、“乃凉年”缀后修饰之,故事的悲剧色彩便显而易见了。在诗人看来,七月初七这个所谓佳期实在是一个并不厚道、并不美好的节日。此处“凉年”之“凉”当作“薄”解,是不厚道、不宽厚之意,有些版本改作“良”,明显不符合作者原意。夫妇隔河相望,每年只有一次相会,而这令人心醉的一晚过后便是那漫长的三百六十余日,两相对比,这一晚的相会时间是多么短暂,不得相会时的痛苦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玉壶”二句是进一步突出七夕之会的短暂。无情的宫漏不管牛郎、织女二位这一夕相会是多么难得,依然急匆匆地催促着时间向前推进,丝毫也不肯稍微延长一点这难得的夜晚。虽然那照明的油灯依然亮着,而时辰却已到拂晓,七夕之会不得不在遗憾、怨恨中结束。这是多么短暂的相会,因为短暂,所以对牛郎、织女二位来说,过去是苦于时间缓慢,天河难越; 现在终于得到团圆,却又如此稍纵即逝,令人留恋不迭,是苦于时间过得匆忙。等到天一破晓、天河隐去,牛郎、织女就不得不各自回到天河两岸,重新开始那隔河相望的漫长时日,期待着一年以后的聚会。这是何等令人伤心痛苦之事。因而诗人接着道出“怨咽双断念,悽悼两情悬”的感叹。二位有情人在怨恨痛苦之中分手作别,踏上那漫长的等待之路,从此两颗互相牵挂的心只能隔河相对,各自流淌着痛苦的泪水。
此诗从七夕相会的环境写起,层层递进,直到两个恋恋不舍的有情人被迫痛苦地分离。“怨咽双断念,悽悼两情悬”的悲惨结局与开头“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的美好情景恰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既赞美这一夕之会的美好,更引起对造成两情分离原因的深思和愤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对仗工整,韵律协调,富有音乐感。艺术形式的探索也颇值得引起注意。
注释
①罗幕: 帘幕。紫烟: 祥瑞的光气、云气。②玉壶: 一种计时器,即宫漏。③兰膏: 泽兰炼成的油,可点灯。④汉: 天河。⑤旋: 顷刻、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