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言情赠友诗歌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④,松枝一何劲⑤。
冰霜正惨凄⑥,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⑦,松柏有本性。
作者在诗中以松柏喻其从弟,既有赞美,又有勉励。
松树一向被我国人民视为一种人格的象征物。松树形状高大,枝干挺立,有着耐寒暑、抗风雨的特质,所以人们用它来象征人的品格气质和形象特征:坚贞不屈、傲然挺立。在文学创作中,赞美松树品格精神的作品也相当多。刘桢以赠诗的形式,对松树精神作了评赞,意在勉励堂弟要像松树那样,不畏任何艰险、不为任何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这本身也说明诗人对做人的要求,因而这首诗也有作者自况之意。
诗的前四句写耸立在山上的青松,能够经受住狂风袭击的严峻考验。这无疑会使人联想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应当像松树那样,无论遇到怎样大的风势,都能傲然挺立,决不动摇。后四句写青松在严冬季节能够凌霜雪而岿然不动,则进一步说明它的秉性坚贞,不怕严寒。自然也会使人联想到,当一个人面对严酷的环境时,也应当面无惧色,勇于迎战,毫不退缩。狂风和冰雪对一般植物来说是一大威胁。在狂风和冰雪面前,它们是弱者,不是枯萎衰败,就是倒折死亡。可是松树不仅能坚强地生存下来,且能四季长青,越是艰险越显出它的风采,它的“本性”。真可谓“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钟嵘《诗品》上)。
这首诗在语言上显得质朴沈顿,不假雕琢。句意联属,不可句摘。章法浑成,意脉贯通。“山上松”,写出松树居高临下之气势; “谷中风” 写出气流、风向等特点。用“亭亭”壮其形态;用“瑟瑟”摸拟风声,用风之“盛”来渲染风势之大; 用“劲”字来表明松树的性格。遭受狂风袭击的松树,如果不坚硬,就会折断或连根拔起,诗人在这里用 “劲”字来描绘松树不为风势所挫,始终坚强地挺立着,是十分贴切的。写冬天的冰霜景色,用 “惨凄”二字来形容,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
诗人为了突出松树的性格特征,还采用了对比手法,使松树的壮美形象在冲突中显现出来: 一面是来势凶猛的狂风,一面是傲然挺立的青松; 一面是冷酷无情的冰霜,一面是端正美好的巨松。“盛”与 “劲”、“惨凄” 与 “端正”、“凝寒”与 “本性”,这几对矛盾,都体现了 “松”与 “风”的冲突。在两物之间的对抗中,狂风与冰雪反而显得渺小,青松却显得威武挺拔。在这里,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为了体现它们的象征意义,即象征人的坚贞不屈的品格。所谓 “松柏有本性”,就是诗人勉励堂弟要像青松那样秉性坚贞,不怕风霜,始终保持着人的优秀品质。
注释
①《赠从弟》三首,分别以萍藻、松、凤凰喻其从弟,希望他始终保持本性。这是第二首。从弟: 堂弟。②亭亭: 耸立貌。③瑟瑟: 风声。④盛: 此指风声大。⑤劲: 坚。⑥惨凄: 形容冰霜凛冽寒冷。⑦罹 (li离): 遭受。